然而盛世之下,暗流涌动。最明显的危机是官僚系统的无能和腐败。乾隆晚期,贪腐无孔不入,多有窝案串案发生。第二次金川之役中,一个小小的松崗站站员居然一次侵占公款近9万两。后来连乾隆自己也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况且,在贪腐乱局中,乾隆本人也无法置身事外。比如从和珅制定的议罪银制度中,乾隆自己就得到了几百万两白银,而给大清造成的损失要以亿万计。
此外,乾隆时期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3亿,随之而来的地力耗尽、食物短缺、物价上涨、贫困蔓延,几乎无法避免。这导致乾隆末期民间不满情绪日益累积,频繁爆发大大小小的起义,社会出现动荡。
在杨原看来,晚年的乾隆关注着这一切,但已力不从心。他带领国家走向农业社会的顶峰,是一位成功的守成之君,但无法承担社会转型的重任。在面对18世纪工业化和全球化潮流时,乾隆选择“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是因为所在环境决定其治国策略和思维习惯。“很遗憾,这是时代和制度的局限。”杨原说。
宁寿宫最终没有等来归政的乾隆。嘉庆四年(1799年)2月7日,乾隆去世,享年89岁。最后几年里,他依旧住在象征皇权的养心殿,依旧大权独揽,“训政如常”。90年后,常住宁寿宫的主人变成了慈禧太后,她常来这里听戏。比起光芒四射的乾隆盛世,此时的紫禁城阴云笼罩,被洋枪洋炮攻破国门的大清,早已风雨飘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