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老婆叫“媳妇”,把老公叫“相公”,中国古人的用意你知道吗?

2020-11-02 10:30:21 作者: 把老婆叫“媳

近年翻拍的《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幕:

少年杨过与陆无双相逢,不但喊师妹为“媳妇”,还以“相公”自居。

实际上,在宋代类似的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相公”一词在当时所指的并非“丈夫”,而是另有其意。

在“相公”一词诞生之初,这个词专用于三国枭雄曹操。

当时,曹老板的身份为魏公,官职是当朝宰相,这些都是极大的荣耀,属下觉得必须用一个词来囊括“丞相”与“魏公”,这样称呼曹操才不失敬意,于是,便想出了“相公”这个专有名词。建安七子中有个叫王粲的,想写点东西来讨好曹操,于是《从军行》应运而生。“相公征关右,赫怒震天威”,这个马屁拍的可谓相当精妙,想必当时曹老板亦觉得十分舒坦。

这一传统延续到五代时期,不过,这一时期的“相公”已不再是曹操的专属称谓,而成了对位高权重之人的敬称。虽说,“相公”从专有名词变成了泛称,但尊贵的意义不变,达不到宰执级别的官员都没资格享受到这一称谓。北宋前期的“相公”,与五代时期没什么区别。当时,够得上“相公”一级的高官不多,王安石算一号。

人们都称王安石为“拗相公”,而他老人家的职位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是宋代的宰相,同时还有荆国公的爵位在身,“相公”一词用在他身上再贴切不过。司马光虽是高官,但他的官职和爵位都不达标,所以,他家的老仆一直以“秀才”称呼主子。苏轼是个好事的人,他偏教司马家的老仆称主子为“相公”。结果,司马光一回家听老仆管自己叫“君实相公”,觉得这个称呼有些僭越,还发了一通火。不过,到了北宋后期,“相公”这一尊称逐渐降格,开始普遍适用于高官。

究其根源,此风大抵是在广东地区开始流传的。当时有不少高官被朝廷贬谪,发配到了岭南地区。当时的岭南尚未得到开发,民风比较淳朴。没见过世面的乡下人,不知该如何称呼这些下放到蛮荒之地的高官,于是,便通通称他们为“相公”。被流放到岭南的有一品大员,也有二品三品的高官,不论是知事还是大学士,当地人都统称为“相公”。被叫了“相公”的前高官似乎十分享受这种没什么营养的马屁,也乐得享受当地人的追捧。

《道山清话》记载:“岭南之人见逐客,不问官高卑皆呼为‘相公’,想是见相公常来也。”久而久之,广东人的叫法流传到全国各地,人们开始将地位尊贵的人称作“相公”。在《水浒传》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场景,不论是一人之下的宰执还是普通官员,哪怕是秀才都能被称作“相公”。这种“礼教崩坏”的场面在明、清两朝愈发严重,到了清朝那些唱戏的伶人都能捞个“相公”听听。

若是看过京剧,越剧,黄梅戏的话,你一定会对里面不时就有的,拉长了声音的一声娇呼“相――――――公―――”印象深刻。也可见这个称呼在这一时期的流行程度。当然,这个称呼比 “官人”又进了一大步,已经不仅是“官”,而且,还是最高的“相”了。若不是怕犯皇上大人的讳,众老婆们最后怕是要叫自己的男人“皇公”了!也因此,男人的家庭地位达到了极盛。

那么,“相公”何时有了“丈夫”的意思呢?

这种情况出现于元朝时期,在元杂剧中,经常见到妻子称丈夫为“相公”的情况。究其原因,多半是因为妻子都希望丈夫能早日出人头地,成为受人敬仰的达官显贵,所以,才用“相公”相称。至于文章开头提到的,少年杨过开玩笑时说自己是“相公”,这种情况是不太可能发生的。

再来看看“媳妇”这个词,古汉语中的“媳妇”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比较大,并不是用于妻子的称谓,而是用于儿媳的称谓。若咬文嚼字,其实,连“媳妇”这个称谓都不准确,古人会用“息妇”二字。在古汉语中,“息”就是儿子的意思,息妇说的就是儿子的妻子。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