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朱子彦:司马懿与诸葛亮的才智可论高下吗?

2020-11-02 12:06:47 作者: 访谈|朱子彦

司马懿入仕后不久,曹操就已基本上扫平了北方各路诸侯,三国鼎立的局面业已初见端倪。曹操南征北战,一手开创了曹魏王朝。然而,曹操一生中遇到的最强劲的对手,就是刘备与孙权。刘备、孙权虽实力不及曹操,但也是汉末三国时期数一数二的英雄人物。曹、孙、刘能够三分天下都有各自的优势与实力,三者之间保持着一种大体的均衡,短时间内谁都“吃”不掉谁。上天其实也给过曹操统一天下的机会,在关键的赤壁之战中,如果曹操获胜,则四海归一,可惜曹操没有把握住这次机会,被孙刘联军击败,三国鼎立之势也因此而形成。从此,终曹操一生再也无力大举南下,统一天下的脚步变得迟滞而无力。世人皆对曹操晚年不登九五之位而感到困惑不解,其实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惧怕刘备与孙权,一旦代汉称帝,终究是底气不足!

曹操死后,给时人留下了一个最大的难题,就是谁能做他事业的继承人,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正如世人皆知的,历史最终选择了司马懿。是司马懿及其子孙继承了魏武的未竟之业,历经数十年的奋斗,才于公元263年灭蜀,265年代魏。280年灭吴,扫平四海,完成统一大业。

司马懿高祖司马钧原为纠纠武夫,以战功起家,传之后裔,其家族已成为累世二千石的高门。经汉代社会数百年儒学之风的熏染,从司马儁开始,司马家族已由原来的“将种”完成了向儒生文人的转型。司马懿若秉承家风,治学不缀,至多只能成为如文坛巨擘曹植或建安七子式的文人。然而,汉末魏晋之际为乱世,群雄争霸,干戈不止,整个社会崇尚的是武功。俗语云:乱世出英雄,此“英雄”的含义非同一般,只有具有雄才大略,拨乱反正,建立非凡战功之人才能成为治乱世的英雄。

司马懿掌握兵权时,三国鼎立的格局已经完全形成,魏虽略强,但吴、蜀二国的实力也未可小觑。自公元229年起,吴蜀又重新结盟,对曹魏东西夹击,构成相当大的威胁。对于司马懿而言,不能仅仅满足于治国理政,而必须继承魏武的未竟之业,统率兵马,应对吴、蜀二个强劲的对手。司马懿亲自指挥的几次关键性战役,十分重要,极为成功,为西晋统一天下奠定了基础。例如景初元年(237),公孙渊叛魏,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改年号为“绍汉”,意谓其要继承汉朝。若公孙渊图谋一旦得逞,就将改变三国鼎立的局面,而成为四国并列,曹魏就要遭到来自西南、东南、东北三个方向的军事威胁。司马懿平辽东之战,堪称经典战例,表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智慧,唐太宗赞扬司马懿:“雄略内断,英猷外决,殄公孙于百日,擒孟达于盈旬,自以兵动若神,谋无再计。”绝非是虚夸之词。

为何我们说司马懿是曹操事业的继承人呢?因为在他成为曹魏辅政大臣,特别是掌握兵权之后,确实有统一天下的雄心。司马懿平辽东之前赋诗曰:“天地开辟,日月重光。遭遇际会,毕力遐方。将扫群秽,还过故乡。肃清万里,总齐八荒。告成归老,待罪舞阳。”诗中“肃清万里,总齐八荒”之句可谓是雄视千古,气吞万里,应该是全诗的诗眼。诗言志:这八个字表达了司马懿欲扫平六合,混一宇内的心愿。

历史证明,尽管曹魏占有一定的优势,但统一三国的道路仍然十分艰巨,曹魏不仅要发展经济,增强国力,而且要有打长期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平定天下的任务绝不可能由一二代人来完成。尽管司马懿较为长寿,但在他有生之年仍未能完成统一大业,所以必须由其子孙来继承他的事业。在三国后期,天下形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司马昭看准时机,挥师灭蜀,拉开了统一战争的序幕。以往,有些学者在分析西晋统一原因时,特别强调客观条件。即认为三国后期,北方地区经济的发展已超过南方,所以西晋的统一是必然的。其实,即使北方经济实力强大,但如果不发挥人的主观作用,要迅速实行统一也绝非易事。大量事例证明,战争不仅仅是军事的角力,而且是政治、经济、外交、地利、人和等综合力的较量,而其中的“人谋”则显得尤为重要。公元280年,西晋灭吴,四海归一,虽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但如果不是司马炎、羊祜等人具有战略眼光,深谋远虑,长期经营、并最后夺取交州,从战略上完成对孙吴的四面合围,要想一举荡平割据江东八十余年,据长江天险,拥兵数十万、根深蒂固的孙氏政权谈何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