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仁宗朱高炽——一个好太子,就能成为“好皇帝”?

2020-11-04 08:02:35 作者: 明仁宗朱高炽

而且这仨儿子可谓是“各具特色”——朱高炽是嫡长子,是天然的皇储人选。而且他为人宽厚,擅长文治,是个合适的守成之君;朱高煦则以武功闻名,颇有乃父之风,“成祖以为类己,高煦亦以此自负”(《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深受朱棣的喜爱;朱高燧则为人阴沉,擅长权谋手段,而且与两位哥哥为争太子之位斗得不可开交相比,他表现得比较低调,弄不好会是又一个唐高宗李治式的人物。

对于朱棣个人的喜恶而言,他更青睐于次子朱高煦,所以这个感性的帝王曾经近乎赤裸裸的暗示,要将大位传给这位汉王:

“六月,癸丑朔,燕师将渡江,盛庸扼之于浦子口,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适高煦引兵至,王仗钺拊其背曰:‘勉之!世子多疾。’于是煦率众殊死战,庸兵失利,退屯高资港。”《明通鉴·卷十三》

而对于朱高炽,朱棣则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话说换成我们是朱老四,也会觉得这个倒霉儿子像是隔壁老王的种——史载朱棣 “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续藏书·卷九》明·李贽),绝对是杀神一般的人物;而朱高炽呢,不但身体肥胖而且腿脚还不好,连行动都不方便,更别提马上征战了(估计他的体重连战马都扛不动)。所以朱高炽只好喜文厌武,这难免让一生以征战为乐的朱棣感到失望。在个性上,朱棣杀伐决断,行事一言而决,毫不拖泥带水;而朱高炽则“端重沉静,言动有经”(《明史·卷八·本纪第八》),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个磨磨唧唧的慢性子,自然更不招急性子的老爹待见。

所以,如果朱棣是个任性而为的昏君,朱高炽绝对没有可能继承他老爹的大统。被废对他来说可能是最好的下场,被赐下毒酒一杯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然而朱老四毕竟是雄才大略的一代明君,其作为与功业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王朝史中的近500位皇帝中也能名列前茅,自然不会仅以自己的好恶来决断帝国的未来,而是要做全盘的考虑。

这样一来,朱高炽就是朱棣最佳的接班人人选了。

为啥?首先,在朱棣称帝后,无论是对他还是对他的帝国而言最大的困扰就是“得位不正”。在这种情况下,朱棣非常重视“正统性”——如果在选拔太子的问题上公然破坏嫡长子继承制这个当时的“普世价值观”,则意味着朱元璋之后大明朝的两任继承人(朱允炆再次被无视)的帝位合理性都存在重大瑕疵。这毫无疑问将会给大明江山和后代子孙埋下个定时炸弹,带来无数隐患。为了避免这个严重的问题,朱棣别无选择,就算他再喜爱朱高煦,太子之位也得给朱高炽。

这事可真不好说。

前边说过,朱高炽能苦熬过21年保持太子之位不坠,最大的依仗就是有文官的支持,同时又因为文官天生的“废物”属性消弭了朱棣的戒心。所以在他登基以后,理所当然的要对文官予以回报,否则会被视为忘恩负义和心性凉薄,以后还有谁替他卖命?

不止是朱高炽,任何一个头脑正常的皇帝都很清楚,在帝位更迭期间,新帝的统治基础和能力都是最薄弱的。在这种关键的时候,只能依靠自己的基本盘并通过大肆封赏功臣、做出让步和妥协,才能稳固住自己的权力。至于按照自己的想法去治理国家,那是以后的事,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根本排不上号。

起码我个人认为,朱高炽在他那短暂的10个月里所做出的决策,并不能代表他的政治观点和治国理念,起码不完全是。那只是任何一个皇帝刚即位时都会采取的常规操作而已。

理由很简单。朱高炽即位时已经47岁了,而且有着战争、当了21年太子甚至是时常替自己老爹监国的丰富经验,尤其是经受住了夺嫡的严峻考验,已经是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了。尤其是朱高炽有着很高的政治智慧,又被老爹磨练出一肚子的“帝王心术”,所以他很有成为一位明君的潜质。而作为明君最基本的素质就是不被任何势力所左右,而坚定维护自己的主张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