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若朱高炽“使天假之年”,恐怕他感兴趣就不会是什么“德化之盛”了,而是调过头来收拾那帮正在欢呼遇到一位“好皇帝”的士大夫们——毕竟对于作为皇帝而非太子的朱高炽而言,士大夫可不是什么好玩意,他们一得志了皇帝就要倒霉。远的教训有两宋,近的更不用提,就是他的堂兄朱允炆那个被一群儒生一忽悠就瘸的书呆子,朱高炽怎么可能对他们没有防范之心?
结果令朱高炽万万没想到的是,老天爷只给了他10个月的时间,连当皇帝的常规操作还没搞完就莫名其妙的挂掉了。然后士大夫一边捶胸顿足的哀悼他们的“好皇帝”,一边把朱高炽吹捧上天,成了百年不遇的圣君。
于是朱高炽又莫名其妙的得了个“仁宗”的庙号——话说在史上能拿到这个庙号的汉人皇帝,除了朱高炽外只有宋仁宗赵祯。不过要是他“使天假之年”,估计弄不好士大夫们就得改主意了。
其次,大明朝的最初两位皇帝(朱允炆再再次被无视)都是“杀手”级的人物,不但对外攻伐不绝,对内统治也毫不手软,杀得人头滚滚实在是太常见的事情。然而朱棣很清楚,这种强硬的统治手段是不能持久的,大明朝想要国运长久就必须适当做出一定的妥协,尤其是对已经被老朱家杀得吓破胆、恨透腔的士大夫群体。不过这种事情朱棣不可能也不屑于去做,只能让儿子代劳,显然朱高炽又是最好的人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朱高炽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太聪明了。
前文说过,做一个“好太子”最重要的是得学会“坑爹”——这是个普遍的现象和常见的手段,但绝对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适用,比如说对于朱棣就是如此。
这位永乐大帝极其骄傲和自负,而且极度秉持实用主义原则。所以在别的皇帝那里通常都会混得不错的马屁精,在永乐朝普遍不怎么得志,还经常倒霉。所以对于朱老四来说,常规意义上整天装乖儿子的“好太子”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在现在对他手中的权力毫无威胁而又能在将来给大明江山带来好处的太子,才会是他选择的对象。
朱高炽当太子显然对于大明朝的将来是有好处的,那么他现在会不会威胁到朱棣的权力呢?当然不会,而这就是朱高炽最高明的地方。
他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的亲近文官、崇尚儒学,“好学问,从儒臣讲论不辍”(《明史·卷八·本纪第八》),每当朱棣打压迫害文官,朱高炽都不避嫌疑、哪怕因此招致他的皇帝老爹的厌恶也要竭力救护。因此他很快就赢得了文官们的一致好感,成了他最大的支持力量,甚至有不少文官宁可冒着生命危险也要维护朱高炽。
对此,朱棣曾表现出极大的反感,几度对朱高炽进行申斥甚至做出要废掉他的表态。可是在朱老四的内心里恐怕早就乐开了花——毕竟秀才造反,十年不成嘛。光靠着一帮文弱书生摇旗呐喊的太子,能对皇帝造成什么实质性的威胁?
相反,朱高炽最大的竞争对手朱高煦因为以武功著称,在靖难之役中屡立功勋,所以与军方的勋贵、将领关系莫逆,也成为他在夺嫡中最大的依仗。如果朱棣当上皇帝后就命不久矣,能得到军方全力支持的朱高煦显然就是最好的太子人选,可问题是朱老四即位时才40岁出头,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显然一时半会还挂不掉。这样一来,可能会控制住一部分兵权的朱高煦对于朱棣来说,非但不再适合当太子,相反倒成了一种威胁。
所以哪怕朱棣表现出对朱高煦再大的喜爱,这种喜爱也不可能大过他对于权力的热爱。所以朱高煦注定只能成为朱棣磨炼朱高炽的一个工具,皇位其实早就离他遥不可及。
而朱棣、朱高炽父子俩持续21年“八字不合”的表现,看上去可能更像是一场配合默契的“表演”——朱棣通过不断的打压太子树立自己牢不可破的权威,同时又用对储位犹疑不定的表现对潜在的野心家进行“钓鱼执法”(朱高煦和朱高燧先后中招),还能够对朱高煦这个未来的帝国接班人进行打磨锻炼,可谓是一举多得。而朱高炽则不断强化自己“崇儒好文”的形象以巩固基本盘,同时消除皇帝老爹的猜忌,并为未来接班后打下了牢固的政治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