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生即创作 采风即家风

2020-11-06 08:04:02 作者: 写生即创作

赵望云乐于探索从未画过的题材,尝试新的画法。黄胄常常感慨,赵望云有三不画——不画不劳动的人,不画不劳作的马,不画名山大川。他引导学生思考艺术的社会功能。

赵望云从不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从不试图改变学生的个性。他注重保持学生的直觉和创造力不受到戕害,充分挖掘和启发学生独立于他人的艺术潜能和艺术感觉。黄胄的豪放,方济众的诗心、徐庶之的坚韧、赵振川的跳脱、赵季平的通透,都得到充分发挥。他只按照艺术发展的规律提供方向性的指导。如清代王夫之《四书训义》所说,“教者顺其性之所以近以深造之,各如其量可矣”。亦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他鼓励学生在无限的创造空间中自由挥洒。这种重在唤醒学生潜力的方法,与苏格拉底“催产式”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善用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际期望效应),高度赞赏黄胄的勤奋与灵气,夸赞他“画的驴能踢死人”。他对方济众描画的陕南风物多有褒扬。他欣赏赵振霄的音乐天分,鼓励他以西洋乐器表现民族民间音乐,《秦腔主题随想曲》《江河水》《二泉映月》《北京颂歌》等大提琴乐曲的成功,就建立在赵望云对儿子的直觉判断和信心上。他对三子赵振川陇南七年的劳动生活寄予厚望,坚信他在“与乡间人由接近而浑融”(梁漱溟语)中会有艺术上的飞跃,赵振川后来直承了父亲的衣钵。赵望云对四子赵季平说:“陕西地方剧种多,民歌资源丰富,要吃透。”坚定了赵季平在民族音乐和民间戏曲方面的探索,终于成长为享誉海内外的音乐大家。六子赵振陆也回忆说,他的第一幅水墨戏曲人物画《苦肉计》,赵望云很重视,拿给美协的画家们看,石鲁、何海霞等皆大加赞赏,极大鼓励了赵振陆在艺术道路上不断探索下去。

赵望云成就了三个弟子,三个弟子又从不同的方向发展了老师的艺术,形成了一脉相承而各有面目的艺术成就。程征说,“长安画派”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如何具体解决传统艺术形式时代化这一重大而艰巨的课题”。李松涛表示:“赵先生的画在当今中国画的革新里面起着一种‘酵母’的作用,别人如果取他一点就可能成为一个大家。”在他身后受其泽被的艺术家不知凡几。

赵望云教育理念多闪烁在其早期的文稿和日常的只言片语中,具体方法流露于他的言传身教之中,虽没有系统的教材,也没有精炼出一套理论,但在雪泥鸿爪中仍有迹可循。站在民族艺术发展的高度,为人生而艺术,以农村写生为法,以自然为师,以社会为参照,抓住“活”字诀,思考艺术本质,在艺术本体上提高再现与抽象能力,在皮格马利翁效应下涵养个性化的创造力,为大众、为历史创造真的好的艺术作品。

赵望云的教育模式,既不同于仿效西式的学院派,也不同于传统中式的师徒式,是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结合,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统一,有必要对赵望云的艺术教育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可以推广的规律化的方法论,尝试理论化,以俾为中国培养真正的艺术人才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作者:吴克军,系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学术委员、西安中国画院理论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