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在中国为什么很难生存?两百年前的中国人就已经给出答案了

2020-11-11 16:56:49 作者: 基督教在中国

前文指出,利玛窦为了让基督教在中国更好地传播,已经做出了最大程度的让步,就是在尽可能不妨碍中国人“祖先信仰”及“儒学信仰”的基础上进行传教。然而,利玛窦的这一倡议却并未得到西方教会的支持,许多西方国家的教会都认为想要让基督教在中国传播下去,必须改变中国信徒骨子里的信仰。康熙二十七年,路易十四派法国耶稣会远渡重洋来到中国,于北京开设“法国耶稣会”。

但法国耶稣会的传教士违背了利玛窦立下的“利玛窦规矩”。到康熙四十三年,类似的情况再度上演,克雷芒教皇颁布教谕,打算禁绝中国教会祭祖、祭孔。毫无疑问的是,西方教会的动作让康熙极为不悦,他认为:教廷在挑战中国既定的规则和秩序。不过,此时的康熙仍未与西方教会撕破脸皮,而是派出传教士艾若瑟前往罗马,希望与教廷进行沟通,获取西方教会的理解。

然而,康熙的善意非但没能得到教廷的理解,反而招致教廷变本加厉的行动。到了康熙五十四年,克雷芒教皇重申禁令。可以说,换成任何一个封建帝王,都无法容忍西方教会的无礼。不过,康熙仍对西方教廷进行了最后通牒,召见了被派到北京宣布禁令的主教嘉乐,本着“朕原视中外一家,不分彼此”的原则尝试沟通。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对基督教起码对传教士还是有很深感情的。

遗憾的是,康熙的努力付诸东流,西方教会根本不领情。一再受到挑战的康熙不得不颁布了“不必西洋人在中国行教,禁止可也,免得多事”的诏书,下令禁止基督教。

至此,康熙与基督教之间的缘分就此画下句点。

值此之际,罗马教廷这才意识到皇权在中国的绝对主导地位,宣布可以对此作出部分让步。然而,没过多久康熙便驾崩了,接位的雍正对西方宗教的态度十分明确:禁止西方教会在中国传播。

从康熙帝与基督教之间的渊源来看,若罗马教廷不采取强硬的传教措施,而是沿着利玛窦给出的发展路线与中国礼教和谐并存,那么,基督教能在康熙朝推行下去吗?

一般来说,并无可能。

首先,不论利玛窦对教义进行怎样的诠释和改良,基督文化的根本与中国文化之间仍存在较大的不溶性。

黑格尔曾指出,基督教是一个“理性的宗教”,这里的关键在于“理性”二字。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基督教的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始终维持其特色,也就是对造物主的绝对崇拜。我们可以将这种特色理解为基督教的完整性,亦可理解为基督文化的排外性。

且将基督教、佛教及道教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佛教是一门出世宗教,基本不具备排外性,佛教内部极少会出现“异教徒”之类的排外思想。

道教虽然主导过几次“灭佛运动”,但在发展后期却对佛教兼收并蓄,在一些道教元素中我们可以看到道教引用佛教传说的痕迹。

这两大宗教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兼容并包。因此,道、佛、儒才能在中国和谐并存,荣辱与共,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相比之下,基督教强烈的排它性和“独一真神”的信仰,显然与中华文化格格不入,大有“有我无他,有他无我”之势。

其次,基督教是与政治相挂钩的宗教,与我国古代的封建专制存在强烈的排斥性。

基督教中存在强烈的政治氛围,整个宗教都是由罗马教廷所主导的,在罗马教廷以下还有数之不尽的教会。可以说,教会与西方国家的王权并驾齐驱,共同完成了对西方世界的统治。在神权与王权发生冲突时,教会与国家还会因此开战。

由此可见,倘若基督教传入中国的目的充满政治性,那么,罗马教廷势必会与中国皇室进行一场角逐。一个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封建皇权,一个是世界上组织最严密的宗教组织,二者之间的战争恐怕会上升到世界大战的层面,这是每个人都不愿见到的。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与中国的国家利益格格不入。

虽然基督教的本质不变,但宗教本身已逐渐成为了资本主义控制世界的工具。在大航海时代,虽然传教士们往来各国时打着宗教的幌子,但最根本的目的却是获取利益。康熙时代基督教的传播,亦是西方教廷妄图入主中国的一次尝试。在近代帝国主义侵华中,我们能看到类似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