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 “艺术阅读在上海”系列,以艺术板块为切口,观察上海不同形态书店、艺术机构的艺术阅读部分。
上海博物馆策划的特展几乎都是文化艺术界关注的焦点,而上博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定,“每做一个展览,都要有一本图书,而且在开幕当天一定要拿到手。”这也是当年马承源和汪庆正两位馆长在任时定下的规矩,如今已成惯例,几十年来,但凡有特展开幕,图书与图录从未缺席,即使展览结束了,这些因展而生的图录与众多文博艺术类图书在上海博物馆商店仍然一直受到欢迎,那里也被定位为——上博的“最后一个展厅”。
一些图录因其编印出版的不惜工本与精美更是被业界称为传奇,如2004年配合上博“周秦汉唐文明大展”出版的《周秦汉唐文明特集》 (综合卷二册、法门寺卷、壁画卷,全四册),“这套图录也早已超越图录价值本身,可作为真正史料留存。比如当年在唐代墓道所摄的《马球图》壁画,出土后由于保存环境的改变大量褪色。如今壁画《马球图》实物与当年已经大相径庭,而图录留存下了《马球图》当年的面貌。”
上海博物馆
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
从上海博物馆展厅出来,往南门出口走,经过两面上博捐赠者和资助者姓名墙,右侧即是上海博物馆商店。商店于1996年对外经营,在筹建上博新馆时就被纳入规划。跟时下新兴的美术馆商店的业态相比,它的陈设略显陈旧。然而放在1996年,开设一个这样的商店,在国内文博界都算走在前列。
上海博物馆文化创意中心产品开发部缪慧玲对澎湃新闻介绍,上博在建造人民广场新馆之时,时任馆长马承源和副馆长汪庆正就考虑到要借鉴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海外博物馆先进的服务理念,依托博物馆丰富的文化和展览资源,打造这样一个艺术品商店,其定位是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在当下,观众早就习以为常,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美术馆都会设置这样一个空间,观众从展厅出来,能有一个流连、回味乃至情绪过渡的空间。
“上海博物馆商店在布局时,入口处先设书店,通过‘书香’循序过渡到后面的文创区。别小看这一跨步百来平方米的空间,容纳了3000余种图书。”缪慧玲介绍说,其中约30%为上海博物馆自己的出版物,具有鲜明的博物馆特色,另有70%为从外面精选引进的文物、考古、艺术类书籍。
上海博物馆商店内的艺术书籍
上海博物馆自己的出版物主要包括三大块:第一块为上博出版摄影部主导的学术出版,比如文物精品图册、文物考古研究文集、博物馆藏品研究大系和历次特展的配套图录,这部分出版物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同时注重文物图版的精美呈现;第二块为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编的教育读物,形式多样,多数选题都是围绕和依托展览所做的导览或大众化解读,以完整观众参观体验,受众为具有一定文化积累的中青年群体。近几年教育部策划了不少风靡的教育读物,如以手绘文物形式呈现的《手绘文物世界史》、博物馆绘本系列之《元青花》、《玉器》等,有对上博特展的一些学术拓展如《翰墨荟萃——细读美国藏中国五代宋元书画珍品》、《壁上观——细读山西古代壁画》、《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等;第三块是上海博物馆文创中心开发的游戏书、绘本读物等,其定位为儿童与亲子读物,比如拿起来放不下的《文物游戏书》、上海博物馆文物游戏绘本系列之《探秘古画国》、《青铜国》、《乐游陶瓷国》等。
上海博物馆策划的教育读物
《大唐宝船——黑石号沉船所见9-10世纪的航海、贸易与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