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兵伐谋,其次伐交",蜀汉名相诸葛亮在外交上有什么表现

2020-11-17 00:49:15 作者: "上兵伐谋,

蜀汉和曹魏联盟之后,对曹魏发动多次北伐,蜀汉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北伐,取得一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战果;东吴发动了"石阳之战"和"石亭之战"。"石阳之战"没有什么战果,"石亭之战"却是一场巨大的胜利。孙权在这个时候还不是皇帝呢,不过凭借"石亭之战"的巨大胜捷,孙权终于可以如愿以偿地登上帝位。

孙权称帝这个事情,在后世看来比较正常,反而这么长时间就当一个吴王不正常。但是对当时的孙刘联盟来说是一个挑战。因为在蜀汉的立场上来看,天下只有一个皇帝,就是后主刘禅。孙权是吴王,身份上矮刘禅一头;曹魏的皇帝在蜀汉看来压根不作数。

孙权称帝之后,派使者告知蜀汉这个事情,要求"并尊二帝"。这个消息在蜀汉引起轩然大波。很多人认为应为维护蜀汉的正统地位,断绝与东吴的联盟。但是诸葛亮从实际出发,承认孙权的帝号,派遣陈震出使东吴,与东吴订立消灭曹魏后中分天下的盟约。与蜀汉其他人相比,诸葛亮这种外交手段更重视实际的利益而非虚无缥缈的正统性,缓解东线的军事压力,以及削弱曹魏在西线的力量。

对曹魏的态度

对待东吴,诸葛亮坚持联盟的战略;而对待曹魏,诸葛亮就坚决不妥协。这一点其实要比刘备更加强硬。毕竟刘备还有为了进攻东吴而讨好曹丕的时候。而且因为孙权偷袭荆州的举动,东吴已经成为了蜀汉的首要目标。这与诸葛亮时期的外交策略有极大的区别。

在建兴元年,也就是刘备去世,刘禅即位,诸葛亮辅政的时候,曹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等重要人物给诸葛亮写书信,劝说诸葛亮投降。这个投降不是后面蜀汉灭亡,整个国家都被曹魏掌控那种,而是降低身份自称曹魏的藩国。在当时蜀汉经历"夷陵之战"的惨败,大量军队消耗殆尽,南中地区乱成一锅粥,刘备这个开国皇帝去世,一个没有从政经历的刘禅继位。蜀汉的国力确实相当衰微。

当初孙权面临曹魏和蜀汉的威胁的时候,就向曹魏称藩,委曲求全过一段时间,也给自己谋划了很多利益。但是在面对曹魏的招降的时候,诸葛亮却没有采取孙权的做法,而是坚持与曹魏划清界限,还写下一篇《正议》来坚定蜀汉群臣抵抗曹魏的信念。

在实际行动上,诸葛亮也贯彻了联吴伐魏的核心,建兴三年(即公元225年)解决南中叛乱稳固后方;建兴六年到建兴十二年(即公元228年到234年)对曹魏发动六次北伐,还联合鲜卑轲比能部袭扰曹魏的北方。虽然诸葛亮没有取得决定性的突破,但至少定下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的基调,保证蜀汉的立国之本。后来蒋琬、姜维等人在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仍然坚持北伐,大概也是受到诸葛亮对曹魏的态度的影响吧。

参考文献:《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