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后人被康熙接到北京,过着怎样的生活?不以为耻反而为荣

2020-11-19 03:14:00 作者: 朱元璋的后人

清军入关以后,清世祖顺治皇帝在北京建立了统治。但农民军仍在战斗,南明政权尚存于江南。因此清廷便纷纷派兵遣将进行征讨。经过近二十年的征战,到了清圣祖康熙继统时,四海总算安稳。这位圣祖康熙,乃是清代前期赫赫的一代帝王。他雄才大略,文武卓著,康熙在位的60余年中,曾先后平定了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的叛乱;收复了台湾,击败了沙俄。在用兵之暇,也能注重文治。为笼络和收买前朝野老遗民,康熙皇帝在南明覆亡后,听取了谋臣的意见,下诏寻找明思宗的嫡系,以便能有人来祭祀朱氏的祖陵。

经过多方查找,最后终于在桂林之地找到了朱由榔的后人。于是这位朱氏之后便被清兵“护送”还京。康熙皇帝以礼召见,并给予优厚的待遇,且封为承恩侯,建府供其居住。让他年年到明陵主持祭祀列祖列宗。同时把他编入正红旗汉军籍之内。在入京前由于害怕清朝加害于他,曾几次更易自己的名姓,在京城得到封赏之后,就改名叫朱承恩。

朱氏之脉沿至光绪朝,其袭封者名诚端。当时领侍卫府散夫大臣官衔,于内廷值事。然而他的名片上却只写有名字而无姓氏。他的一切穿着打扮,举止谈吐以及府宅之内的陈设和礼节起居无不效法清朝权贵。如果不了解他根底的人,绝不会知道他是汉人,更不会知道他居然会是朱元璋的后代。他的一位连襟当时也在内廷执事,常常在语言上和他玩笑。因满族的权贵常在语尾留有“客”音。如说来人,必言来人客。说吃饭了,必说成吃饭了客。每当两人相见交谈时,他的这位连襟必将“客’音拉长,以此来取笑他,但他却毫不介意,反而觉得能这样说话是光彩的事。

一次这位连襟和另一位同僚并肩而行,忽然看见诚端从远处走了过来。于是赶忙从腰中掏出一块绢头做成一个包状,用一只手提着。待两人见面之后,诚端便询问他的连襟说,您买什么去了?连襟正等着他这一问,便慢条斯理地回答说: “我买瓜子——客。”于是引得三人捧腹大笑而去。

依照惯例,每年清明、七月十五和十月初一三个日子,承恩侯都要按时到明陵祭祀。祭祀的前一日必须向皇上请训。待出发祭祀时,皇上要派侍卫四员,兵丁四十名同往,名义上是护卫祭陵,实际上康熙年间所订其制的目的是暗中监视明裔的举止。

光绪壬辰年三月的一天,诚瑞谒陵归后,曾来到他的连襟家闲谈。谈吐之间,他颇以谒陵时来往道路之上有如此多的侍卫和兵丁为荣为显。他的连襟听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接着便以后主刘禅举家迁居洛阳,乐不思蜀的事来启发他的觉悟,然而他仍不醒悟。后来他的这位连襟曾向荣禄暗中述说诚端谒陵的事情。言明这种派有侍卫和兵丁护卫的做法,适于国初之时。然今大清已定鼎二百余年,此举大可不必了。让他婉言转呈光绪皇帝让他取消这个制度。后来诚端又去谒陵,光绪皇帝便告诉诚端,日后再去谒陵可以自由往来。现在天下太平无需再行护卫了。听旨后,这位大明的后裔不以为喜,居然认为这样一来便有失观瞻了。

于是他便千方百计地想法子恢复护卫谒陵的“盛况”。最终,当慈禧三次垂帘之时,这位承恩侯终于得到了满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