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的白居易,甚至鼓起勇气,多次和母亲苦求,要带上湘灵,一道同行。
当然是痴心妄想。
留别
秋凉卷朝簟,春暖撤夜衾。
虽是无情物,欲别尚沉吟。
况与有情别,别随情浅深。
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
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
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
唯有潺湲泪,不惜共沾襟。
03发奋苦读书
来至襄阳的白居易,日日埋头苦读圣贤书。他不过是用读书来自我麻醉,借着读书来堵住母亲逼婚催婚的口。
因此,他的挑灯夜读,不像是读书,更像是自残:
十五六,始知有进士,苦节读书。二十已来,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
以至于口舌成疮,手肘成胝。
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瞀瞀然如飞蝇垂珠在眸子中者,动以万数,盖以苦学力文之所致。
昼夜苦读,读得他形销骨立、口腔溃疡、华发早生、高度近视。外人看到的,是他自律苦熬的身,他内心的孤苦悲凉,谁人又曾用心去读?
但是这样的苦读岁月,并没有持续多久,贞元十年,白家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这年的五月二十八日,白居易的父亲,六十六岁的白季庚突然因病,逝世于襄阳官舍。
父亲一死,失去了固定收入来源的白家,开始陷入经济上的困顿。
二十来岁的白居易,毅然挑起一家人生活的重担。
他们也曾回到符离,短暂小住。
只是这一次,白居易没有如愿见到他日思夜想的湘灵。
迫于生活,因为战乱,湘灵父女二人,也暂时离开了符离,外出谋生。
我来到了你的村庄,你却又流浪去了远方。
白居易内心的凄楚怅惘,可想而知。
然而生命里不是只有爱情,还有生存。
这年夏天,白居易把母亲和弟弟白行简,安排寄住在洛阳的一个族兄家里,自己则只身一人,南下谋生。
一面替人打工,一面发奋苦读,人生前路的曙光,终于一点一点在白居易的眼前,渐次铺展开来。
贞元十四年,他在溧水顺利通过乡试。
贞元十五年,在叔叔白季康的安排下,他参加了宣歙观察使崔衍在宣州主持的贡试。
由于考试成绩优秀,白居易顺利取得“乡贡”资格,被举荐入长安参加进士考试。
04十七人中最少年
顺利通过乡试那一年,白居易27岁,湘灵23岁。
在普遍早婚的古代,这样的年龄,是典型的大龄青年。
趁着顺利通过乡试的欢喜,白居易兴冲冲赶回洛阳,再次鼓起勇气,向母亲表达要赶回符离,迎娶湘灵的心愿。
母亲照例是拒绝。
他要做个孝子,便注定要牺牲爱情,他满腹凄伤幽怨,唯有寄之于诗。
长相思
妾住洛桥北,君住洛桥南。
十五即相识,今年二十三。
有如女萝草,生在松之侧。
蔓短枝苦高,萦回上不得。
人言人有愿,愿至天必成。
愿作远方兽,步步比肩行。
愿作深山木,枝枝连理生。
然而痛楚过后,他到底不能甘心。
母亲不过是要他结姻于豪门贵第,好有助于他后日仕途之发展,但是如果他凭着自身才华能力为官作宰,不就可以理直气壮迎娶心爱的女子了吗?
无数个漫漫长夜,他自思自想,忽又豁然开朗,仿佛幸福就在眼前,他和湘灵不久之后,便可长相厮守。
他愈加发奋苦读。
贞元十六年二月十四日,进士考试如期举行。
大考过后,白居易不负众望,名列第四。
那一年,他29岁,在同榜十七名进士中,年龄最小。新科进士雁塔登高,他志得意满,欣然提笔留句: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得中进士后的白居易,回到符离旧居,和母亲、弟弟,一家人在符离住了近十个月的宝贵时光。
这一次,在白居易,是满心欢喜,一家人再不用在洛阳寄人篱下,湘灵父女二人,也再度回到故里。有家人、爱人在侧,还有可以预见的美好未来,他一颗激动的心,几乎要抑制不住跳出胸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