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文成,宾朋举座皆惊,尤其是阎伯屿,当他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矍然曰:‘天才也!’”后来,唐高宗也读到王勃的这篇《滕王阁序》,读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时,也不禁拍案叫绝:“此乃千古绝唱,真天才也。”
王勃即席而赋的《滕王阁序》,就成为他的传世名作,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句,更是流传千古,传诵不衰。对于句中的“落霞”一词,许多人都将其解释为“晚霞”,其实这是一种误读。
人们之所以将“落霞”理解为“晚霞”,因为其在文意上也说得通: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好似齐飞。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句式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自然天成。
那么,王勃笔下“落霞”的本义到底是指什么呢?有前人考证,“落霞”乃为一种飞蛾。人们之所以会得出如此结论,是与作者写作此文的时间与环境相联的。宋人吴曾在其《能改斋漫录·辨霞鹜》中就有详证,他说:“落霞非云霞之霞,盖南昌秋间有一种飞蛾,若今所在麦蛾是也。”另外,宋代学人俞元德的《莹雪丛说》中也说:“落霞者,飞蛾也,非云霞之霞。鹜者,野鸭也。野鸭飞逐蛾虫而欲食之故也,所以齐飞。”
原来,当时的南昌一带,一进入秋季,田野里就会涌现出众多的飞蛾,在江上飞舞时,纷纷坠落水中,引得江鱼群游争食。当地人管这种飞蛾叫做“霞蛾”,简称为“霞”。王勃文中的“鹜”,是一种会飞的野鸭——“霞蛾”纷坠如雨,也引得野鸭(鹜)游来争食,这才在作者的眼前出现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的奇异场景和壮观画面。
但是,人们为了方便阅读,就简单而粗暴地将“落霞”解释为“晚霞”,并且还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这就是约定俗成的力量。对于“落霞”一词,到底该怎么理解呢?答案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因为,美妙的文字,怎么解读都会韵味悠长。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