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教育、防卫、治安、医疗、社会保障、收税、仓库等等全部是县官的责任,而且他除了使用自己的私人秘书,朝廷并不给他派遣更多的助手。
一个县100万人的县就那几十个人办公,除了县太爷和衙役有俸禄,其他的师爷都是县太爷从自己腰包里发工资给下面使唤的人。
为什么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中举。中举之后干什么?当然是为了过好日子了。
但如果按照明清两朝朝廷给官员的俸禄,所有的官员不要说光宗耀祖了,他们都会被饿死。
在这种情况下,各种“陋习”层出不绝,其中火耗就成了朝廷默认的官方搜刮民脂民膏的方式之一。
所谓火耗就是在民众纳税时官方将碎银子整合成银块时中间的消耗,这没有国家标准,全靠县太爷个人的品行和贪婪程度。
这一恶习在雍正上台后采用了统一收取,并将全部火耗归朝廷所有。为了给地方补贴,朝廷再将这份钱以养廉银子的名义分给地方一部分。这不仅仅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贪腐之风,还建立了一个系统化的税收标准。
四、 消除种族分化
在曾静案之后,雍正认识到了满汉之争的严重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消除这种毫无意义的种族争论,雍正不仅仅出版了《大义觉迷录》这本书,还打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普通话”和“义务教育”。
在《大义觉迷录》里雍正很坦率地解释了根本就不存在满洲和满族这个概念,这些都是别有用心之人强加给世人的。
什么才是华夏?如果仅仅按地理和民族上来算,除了汉人十八省,云贵、两广、两江,新疆、西藏、青海、甘肃等地还算中华吗?56个民族还是一家吗?
而在民国时期日本之所以推出“满洲国”的概念,就是为了强化这种地理和种族观念,进而为他们吞并长城之外的东北做准备。
雍正大力推行《大义觉迷录》和“官话”就是想从文化上消除偏见。当所有人都使用一种文字,说一种语言,认同一种文化的时候,种族言论还有市场吗?
为了让所有人都能学到这些,雍正打算在全国范围内由朝廷出资大搞“清朝式的全国义务教育”。
·为何说乾隆是杀害雍正的最大嫌疑人
雍正的死至今成迷,但吕四娘之说绝对是无稽之谈。
在曾静案后,雍正采用了宽大的态度释放了曾静,并想借此机会消除满汉之间的隔阂。
反而到了乾隆年间又重启此案,将老爹的原判全部推翻,搞出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文字狱,涉及范围之广虽然和朱元璋的“胡惟庸案”没法比,但也备受后人谩骂。
不仅如此,乾隆刚登基不久就急着推翻老爹的一切政策。从摊丁入亩到火耗归公,从推广普通话到曾静案,乾隆再次将税赋的特惠权抛给了地主士绅阶层。
雍正是历史上最勤劳和克制的一位皇帝,没有之一,他在短短的13年间将大清帝国从亏损状态变成了国库充盈。但乾隆上台就一改老爹的巡访之劳,改为了轰轰烈烈的“南巡”。
乾隆认为雍正太土,他所使用的那些大臣也都不符合帝国的标准。
乾隆上台后除了自吹自擂之外,从科举到官员任用上全部倾向于高雅虚伪的士大夫。不仅如此,乾隆还让人编辑《盛京赋》,将他们的老家吹嘘成了天上人间。
在一次木兰围场中,就因为一位满洲贵族没有按祖制带刀,而是学汉人那样用筷子用餐就遭到了乾隆的大力训斥。乾隆的一系列动作全部和老爹的政策背道而驰,他不但再次和大地主阶层合作,还努力强化种族之别。
而对于雍正搞的“推广普通话”和“义务教育”在乾隆眼里更是浪费粮食。雍正想做的是全民教育,而乾隆只看重精英化选择,这就是大清国在被人攻破后底层都拍手叫好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