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的书写模式,“系统性”地研习历史
对于中国古代史的发展,传统的读物均是以朝代兴替为章节,再从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书写。这样的体例过于繁冗,对于读者来说没有新意,而有一定历史知识基础的读者,也不再对这种体例的历史书写方式感兴趣。
《历史的荣耀》以一种全新视角,梳理中国从秦汉到清末两千余年的历史。全书分别总结出中国古代王朝发展的四条主线、六个主题,再选取不同时代的历史故事进行阐述,从而揭示出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走向,总结历史规律。
第一个话题是“人心”。《孟子·离娄上》有言:“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因此,从古至今的治国者,都是以获得人心为其执政的重要目标,只有获得人心,才能获得人民的支持,正所谓“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因此,全书第一篇便以汉末三国时期为主题,用两个章节讲述了人心离合如何决定了王朝命运的走向,从而体现出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
第二个话题是“霸业”。中国历史是由众多民族共同构建的,民族融合一直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主题之一。因此全书的第二篇便是讲述了从唐代至清代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的交流、征战,从而展现出中国是如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使读者立足历史,了解当下。
第三个主题是“权谋”。中国古代的帝制社会中,中央集权的加强强化了封建社会的稳定,也促使了国家大一统的奠定,这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个重要的线索。本书在这一篇下,分为两个主题,讲述了古代的朝廷是如何通过巩固政治权力和财政治理加强中央集权的。
最后一个主题是“兴亡”。中国古代历史的王朝更替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规律和经验教训。全书最后一篇选取清末的背景,在沉重的历史故事中,总结王朝末期衰亡的规律,以史为镜,发人深省。
《历史的荣耀》中,历史研习社还在每个主题下,精选几个不同的故事,对主题内容进行阐述。每个主题的切入点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如三顾茅庐、王安石变法、乾隆帝下江南等故事,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同时这些耳熟能详的故事中,还蕴含着深刻的历史背景和寓意,并能够与全书的主题紧密结合,以小见大。比如王安石变法的故事中,既能体现出中国古代的理财思想,也反映出宋代政治的先天局限性,揭示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原因。
全书选取的三十二个历史故事,对应几大主题,每篇文章最后都进行总结,阐述了该篇文章与章节主题的关系,并与下一篇文章进行衔接,逻辑紧密,由表及里,从点到线再到面,引导读者从每个历史的微观细节窥视出历史的深刻规律,杜绝了过于宏大而空洞的历史叙述模式,也避免了仅仅讲述过于碎片的历史细节而忽略了历史发展的大势。
是否会担心普通读者阅读困难,“历史研习社”表示,他们从一开始写作,就照顾到广大读者的阅读体验,所以不会讲特别偏门的话题,避免用生僻的专业名词。“凡是好的作品,都必然是通俗易懂的,立足点是让读者看明白,而不是故弄玄虚让读者看不明白。”
作为对于历史感兴趣却不知如何在浩瀚时空中找到“入口”的读者,“历史研习社”的建议是尽量找自己感兴趣的历史领域去看,“比如你如果很喜欢晚清史和抗战史的话,那可以去找大量这方面的专著和史料去看,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我们读历史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死板的知识点,而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刻理解历史。你记住十月革命是在何时发生的,没什么意义,你需要去研究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它对人类历史的深远影响,你要带着问题去读,才能从历史中获得认知上的提升。”
也许永远无法触及历史真相,但可以不断逼近
历史题材是影视剧和小说的一大热门题材,为什么大家明明知道影视剧是“演绎的”还喜欢看?
“历史研习社”认为陈寅恪先生有段话很值得琢磨,“古事今情,虽不同物,若于异中求同,同中见异,融会异同,混合古今,别造一同异俱冥、今古合流之幻觉”。所以,对于古代的历史能感同身受,古今之别,并不影响我们“融会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