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冷硬的学术饼子变成羊肉泡馍

2020-11-23 04:48:57 作者: 把冷硬的学术

“历史研习社”对文学和影视作品的“戏说”是支持的,“我们的生活本身就是混合古今的产物,在日常的语言中动辄成语典故、引经据典,又或者在为人处世的时候回想先贤模范,人际交往的时候难免共同回忆过去。我们很少看戏说、解构、穿越的小说和影视,不过我们是支持的。中国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如果只有历史正剧,是很难将这些历史资源充分利用的。这些戏说、解构、穿越的作品,可以使更多的人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去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传播历史。”

“历史研习社”表示,《历史的荣耀》的构思就是要总结一些王朝兴衰的原因,通过个人的努力、挣扎、阳谋、阴谋等等,来窥视历史发展的底色。“历史是人来创造的,人才是历史的主角,只有把人物代入历史,才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历史。”

谈及历史与生活的关系,“历史研习社”认为,历史内在于生活,生活又终将成为历史。生活中能接触的一切事物,都会有一个时间渊源,成为历史学可以关注的对象。我们并不主张把历史跟生活截然分开,觉得写古代的事情就是另一个时空的事情,跟我们毫无相关。“其实大部分喜欢历史的读者都明白这个道理,人类身处的物质环境在变化,就算如科幻小说中描写的那样从碳基时代发展成硅基时代,人性也不会改变。古人也好,现代人也好,大家都希望自己的日子过得好一点,算盘打得精一点,在这一过程中会上演各种各样的‘大戏’,有人性光辉的一面,也会有人性幽暗的一面。技术在进步,文明在跃进,但人性中一些根深蒂固的东西不会变。读历史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生活。”

这也是“历史研习社”为什么要在座右铭中强调“解毒”的原因,“我们关于世界的认识常常是通过文字、图像、声音建构出来的,大脑对于收到的信息有一个理解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会受到道德、法律、认知、情感、欲望等多种因素的干扰,给事实加上许多层的滤镜。而这些滤镜往往影响我们对事物本质的判断。历史能帮我们提供了解当下世界的标尺,而不是只从单一的角度来评判现实。学历史的人做的事情,其实就是不断挖掘不同的媒介记录下来的历史记忆,去伪存真,形成一套关于过去的事实系统。也许我们永远无法触及历史的真相,但可以不断逼近那个真相,这也是我们希望跟读者一起探索的事情。而我们也相信,越是能探清历史的真相,越是能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当下。”

本版文/本报记者 张嘉

供图/兮兮

虽然是讲故事,但并非是简单的“段子”

新媒体历史科普的一个普遍缺点就是,文章内容过于浅显,立意不高没有深度,甚至可能错误众多,而这也正是《历史的荣耀》所规避的问题。

《历史的荣耀》选取的历史故事,并非是简单的“段子”,每段历史故事背后,有专业历史学研究的支撑;故事所展现的历史背景和从中得出的结论,都是来自历史学者的学术研究和历史学理论。在每篇文章之后,都列举了众多的参考文献,向读者展现出作者的专业知识、文章的深度,也能引导感兴趣的读者去搜寻阅读更多的专业著作。可以说,本书是大众读者与专业历史学者的桥梁,让读者在轻松阅读的同时,学习到专业的历史知识,接触到专业的历史学研究。

“历史研习社”介绍,他们的每篇文章几乎都是一篇小论文,都有着作者自己对历史独特的见解。“我们的文章很少会去叙述某个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也很少去叙述某个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我们不做在百度百科上随便搜索就能查到的东西。我们总想着要带给读者新鲜的观点,而不是让读者看到烂大街的思想。比如在翁同龢毁掉北洋海军的那篇文章中,作者想表达的是,他一辈子为了名誉,不惜搭上国运,不惜与李鸿章闹掰,可是最后他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名誉,相反,他跟李鸿章一起被世人嘲笑。当我们为了某样东西耗尽一生心血,甚至不择手段,到最后还是可能一场空。这才是翁同龢一生最大的悲剧。”

“历史研习社”认为,书写历史,就应该把过去发生的故事优美地讲述出来,但同时也必须把这种故事本身具有的种种复杂性,以及它所具有的表面和背后的内容,忠实地呈现出来。能做到如此的深入浅出,是一个历史学人功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