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蜀书》还载有“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根据历史事实,描写了几个有代表性的细节来表现这一点。如他要与马超比武,不愿与以卒伍出身的黄忠同列;败走麦城时,附近的几位将军却不愿去救他,跟随他的只有几百老兵残卒,这难道不是历史真实在艺术中的具体体现吗?
其次,《三国演义》还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忠臣义士。毛宗岗《读三国志法》中称他为“义绝”。在小说中,他跟随刘备,不辞劳苦,与刘备恩如兄弟。下邳城被俘,虽然曹操对他十分爱惜,“小宴三日,大宴五日;又送美女十人,使侍关公”,并赠袍给关羽。关羽却将新袍穿于旧袍之下,并解说:“旧袍乃刘皇叔所赐,某穿之如见其面,不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故穿于上。”曹操叹为义士,这件事虽于史无载,却形象地反映了他忠义的一面。他为曹操解白马之围后,便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追寻刘备,更是传为美谈。这件事虽然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但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悬想虚设,形象地表现关羽“贫贱不能称,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义士风采。
关羽不仅对刘备讲忠义,而且对与刘备为敌的曹操也讲仁义。在小说“关云长义释华容”一节中,他感念曹操对他旧日的恩情,将其释放。鲁迅先生称这一段描写表现出关羽“义勇之气可掬”。其实这一细节描写,纯属虚构,一方面是作者个人对关羽的偏爱,另一方面也突出了他的义。在小说第七十六回中,关羽与徐晃对阵,作者对徐晃深明大义、不以私情而以国家之事为重,大义懔然挥斧直取关羽的行为深表赞许。这一件事在《三国志·魏书·徐晃传》中有明文记载。作者不回避历史,客观上对关羽不讲敌我的义作了委婉的批评。
从《三国演义》塑造关羽这一形象看出:作者在塑造人物时,能坚持历史真实性,不回避历史及个人的短点,又能发挥艺术的特点,大胆地进行虚构、加工,从而塑造出了关羽这一让人既爱又恨的艺术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