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张骞从长安出发,翻越关山,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让东西方文明的交流愈加频繁。天水作为进出长安、连接河西走廊和西域的重要关隘,是保障丝绸之路畅通的军事重镇。从关中到天水的关陇古道上,至今还存有当年的古驿站、堡寨遗迹。天水市博物馆收藏的汉代画像砖、博山炉、铜壶、铜镜、金带扣等,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国时期,天水是魏蜀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有“得陇望蜀”之说。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围绕争夺天水,发生了多场著名的战役,形成了丰富的三国古战场文化。
天水也是佛教从西域传入中原的重要节点之一。大批僧侣经停天水,译经传教,开窟造像,留下了麦积山石窟等佛教艺术瑰宝。“我们馆藏的十六国时期青铜坐佛造像,是研究陇东南地区佛教早期艺术的珍贵资料。”李宁民说。这尊造像高10.6厘米,头顶半圆形高肉髻,面形丰圆,弯眉细目,鼻直唇厚,神情庄严肃穆。
丝路重镇 文化交融
丝绸之路的发展,带动了天水经济文化的繁荣。盛唐时期,天水是西出长安的“千秋聚散地”,史书载“富庶者无如陇右”。北宋时期,天水成为西北边贸中心,熙宁七年(1074年),朝廷在秦州(今天水)设茶马司,专门负责与西北少数民族的茶马交易。
“你知道粟特人吗?我们馆的‘镇馆之宝’,就是反映粟特人文化的围屏石榻。”李宁民说。粟特人是源于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的古老民族,以擅长经商闻名于世,他们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许多传奇故事。1982年,天水市秦州区石马坪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一具围屏石榻和一组随葬品。石榻后来被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定为“国宝级”文物。
天水市博物馆专门安排了一个展室来陈列这件珍贵的石榻。它由大小不等的17方画像石和8方素面石条组成床座、床板和屏风,通高1.23米、宽1.15米、长2.18米,床座左右两侧有两头蹲坐的石雕神兽。石榻雕工精湛,饰以红彩,外施贴金,十分华丽。屏风上刻画了宴饮、出行、酿酒、狩猎等场景,反映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其中酿酒图和粟特人的赛祆活动有关。床座正面壸门内有6个男性乐伎形象,下层有6只畏兽。李宁民告诉记者,畏兽是古人认为具有避邪作用的猛兽,它两臂生翼,双手向上托举,带有中亚祆教艺术元素。“这件石榻是北朝至隋时期国内为数不多的粟特人葬俗遗物,反映了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繁荣。”李宁民说,同时出土的还有一方墓志铭、5个坐式伎乐俑和鸡首壶、烛台、金钗、石枕、铜镜等。
“唐代瑞兽葡萄纹铜镜也是我们馆藏的珍品。”李宁民说,葡萄是从西域传入的物种之一,唐代时普及于中原,成为铜镜上常见的纹饰。这面铜镜采用高浮雕工艺,极具立体美感,是唐代铜镜的杰出作品。瑞兽纹和葡萄纹都传递着美好的寓意,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
“这匹马就像是活的!”随着观众的惊叹声望去,只见一匹骏马长鬃披颈,昂首张嘴,头微微侧向一边,三足立于平板之上,前左蹄弯曲提起,仿佛在随着音乐起舞。“这件陶舞马出土于天水市秦州区北山顶,是国家一级文物。”李宁民介绍,舞马最早起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至唐代时最盛,宫廷中专门驯养舞马供皇帝玩赏。每逢唐玄宗生日,几百匹舞马表演助兴,场面极为壮观。栩栩如生的陶舞马,仿佛将人带回盛唐长安。可惜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转衰,舞马这种表演形式也逐渐消失。
宋代瓷器发展繁荣,形成了定窑、耀州窑、磁州窑、钧窑、汝窑、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等七大窑系,多姿多彩的瓷器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商品。天水历来是西北地区商贸重镇,瓷器在天水流通量非常大。天水市博物馆“范金琢玉——耀州窑瓷器专题陈列”展示了耀州窑青瓷高超的烧制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古代天水的商贸发展状况。
“为文明传承守望,为城市留存记忆。”李宁民说,“我馆经过41年的发展,已形成了集天水市博物馆、伏羲庙、天水民俗博物馆(南北宅子)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遗产单位,向海内外观众展示着天水源远流长、丰厚璀璨的历史文化。”(记者 王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