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丁洋:文天祥的伤心之地,如今却成为了民族复兴的象征

2020-11-24 20:06:03 作者: 零丁洋:文天

由于蒙古人并不熟悉海战,而在崖山的海面上聚集着南宋的十多万誓死抵抗的军民,所以他对即将到来的这场海战并没有十足的信心。

文天祥在南宋军民中具有非常高的威信,所以,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一封劝降信,劝说驻守崖山的张世杰投降。

对此,文天祥作出了一个坚定而又强硬的回答,拒绝了张弘范的要求:“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

我生不能捍卫自己的父母,却去劝说别人背叛父母,天下哪有这样的道理?

然而,张弘范并没有理睬文天祥的回应,仍然逼迫他写劝降信。

文天祥

文天祥为了表明自己宁死不降的态度,于是便想写诗明志。此时,舰船正行驶在零丁洋上,他望着舷外波涛起伏的海水,回想起多年以来抗元战争的困顿与浮沉,便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过零丁洋》,作为对张弘范的答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张弘范看到诗中的这两句时,终于知道了文天祥坚如铁石般的决心,是不可能再扭转的,只能尴尬一笑,无奈作罢。

就这样,这首著名的《过零丁洋》因此而诞生于世,传唱千古......

而在仅仅3个月后,也就是1279年的3月,崖山海战终于爆发。张弘范率领着舰队向崖山的南宋军队发起了总攻。十多万南宋军民见抵抗无望,纷纷跳海殉国,丞相陆秀夫也背着8岁的小皇帝跳海自杀,南宋彻底灭亡。

当时,文天祥也在崖山。他以一个俘虏的身份亲眼目睹了这一切的发生。

可想而知,他的心当时在滴血......

文天祥被杀

在此之后,文天祥被俘北上,被带到了元大都(今北京)。他宁死不肯投降,5年以后,在北京街头从容就义。

他死的时候,面朝着南方行跪拜之礼,他朝的方向,正是崖山和零丁洋所在的地方。

今非昔比

一湾零丁洋,成为了文天祥的伤心之地,成为了那个时代所有南宋臣民的伤痛。

然而,时间在穿越了800多年后,来到21世纪的今天,这湾小小的海洋却成为了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的象征。

2009年12月15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工建设;仅在9年之后,也就是2018年10月24日,这座宏伟的世纪工程正式建成通车。

而这座大桥横跨的地方,正是800多年前那个令文天祥伤心流泪的零丁洋。

横跨在零丁洋上的港珠澳大桥

一座大桥,像一条铺在海浪碧波上的丝带,连接起了珠海、澳门和香港三地,把所有中国人的心拴在了一起。

一座大桥,以最快的建造速度诞生,证明了中华民族崛起的雄伟步伐。

我们或许可以假设,如果当年经过零丁洋的文天祥,能够看到今天横跨在洋面上的这条雄伟的大桥,心中是否还会那么惶恐和伤心呢?

结束语

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说:“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实际上,慷慨悲歌的又岂仅仅是燕赵之士?

像文天祥这样,在国家危亡时能挺身而出,在泥沙俱下时又能够誓死明志,即便兵败被俘,还可以谱写出如此有精神感召力的诗篇,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慷慨悲歌之士。

正是有了这样的人,我们的民族才可以生生不息的繁盛数千年,像横跨过零丁洋的港珠澳大桥一样,雄伟而又壮丽,坚实而又绵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