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个问题也难倒了朱元璋,沉默许久后朱元璋问建文帝你觉得要怎么办?
而建文帝就说了,不听话,能够以德、以礼治之最好,要不然就是削地换人,实在不行就是举兵镇压。朱元璋听完说到,也只能这样。
由此可见,藩王问题到后期已经是非常严重的问题,但朱元璋也无能为力。
而建文帝亲政后,像朱棣的不跪拜行为,更是让建文帝咬牙切齿。这些就是导致建文帝急不可耐要削藩的主要原因,因为要巩固不稳及没有威慑力的皇权。
建文帝此举于我看来,稳固政治和维护统治固然不假也没错,但是操之过急了。“下错棋”的建文帝
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建文帝上任,亲政以后的建文帝立马开始了削藩举措。为了削藩,建文帝曾经同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人商议过此事,商议的内容就是先拿哪个藩王开刀。
建文帝剧照
齐泰认为,藩王势力中,燕王朱棣是最嚣张也是最有实力的,佣兵十数万,应该先把最难啃的燕王朱棣拿下。
而黄子澄却持反对意见,认为朱棣虽然飞扬跋扈,但是曾为边关稳定立下大功,贸然对燕王动手,势必引起舆论压力,应该先对其他也有问题的藩王动手。
听了齐泰和黄子澄的建议后,建文帝思索后,决定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在建文帝心里,首先燕王确实不容易对付,如果能够起到杀一儆百震慑燕王朱棣,何尝不是好事。
再者,舆论的压力确实是当时建文帝不愿意面对的,毕竟自己当皇帝本就让朝野上下议论纷纷。
主意打定后,也就是在同年七月,周王朱橚首先被建文帝开了刀,以谋反罪名全家押解回南京,贬为庶人发配云南。
第二年(1399)四月,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皆糟了殃。湘王举家自焚,齐王被软禁南京,代王被软禁大同。六月,岷王朱楩亦被废为庶人,发配漳州。
从亲政到废五王,建文帝时间上前后只历经了一年不到的时间,不可谓不快,不可谓不狠。但是正是建文帝这样的削藩举措,让其后来输得一败涂地。
燕王朱棣看到其他藩王的下场以后,意识到自己如果不采取行动,必将走上前面几位藩王的老路。
于是朱棣先是对建文帝的召见故意装病装疯推诿,暗地里却已经做好背水一战的准备。而与此同时,建文帝等人也已经意识到,朱棣已经开始脱离掌控。
于是也悄然采取措施,先在北平地区包括城内部署兵力,又以边防为名,欲把朱棣的部队调出塞外驻守。
朱棣哪里吃这一套,1399年7月,燕王朱棣杀了朝廷派来监视和逮捕自己的将臣,起兵反抗明朝建文帝。
本来这是一场建文帝与朱棣之间的君臣之战,以朱棣当时佣兵十数万,很难说能够抗衡明朝数十万大军的。可是这场战役从大方向来说却成了建文帝和众藩王之间的较量。
由于早期建文帝的削藩举措,让藩王们人人自危,提心吊胆过日子。有了朱棣的带头,他们似乎抓到了一根救命稻草,而朱棣顺理成章成了众藩之首,一呼百应,像宁王,谷王等藩王都投靠了朱棣。
虽然不是所有藩王都在支持朱棣,但是个个心怀鬼胎,出工不出力成了常态。有了其他藩王的支持,朱棣自然不是孤家寡人,底气也更足了。
明军在围剿朱棣燕军的早期,是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却因为朝中前期的能人大将几乎被朱元璋祸害得一干二净,导致无人可用。决策和指挥上的一次次失误,最终导致燕军实力越来越庞大,明军愈发的颓势,这才酿成建文帝政权被朱棣推翻,建文帝失踪的结局。
建文帝剧照
如今,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历史。或许,当初如果建文帝是听从齐泰的建议,以出其不备首先将燕王朱棣拿下的话,或许历史将会改写。
或许建文帝当初的决策还是应了四字:妇人之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