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宗教节日到重塑国家认同|感恩节的历史

2020-11-26 12:58:16 作者: 从宗教节日到

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的中央权威得到强化,各州没办法像之前那样自行其是了,全国性的感恩节自此彻底推广开来。

重塑认同的节日

感恩节彻底深入美国人的心中,恐怕要到罗斯福总统时期。当时,罗斯福迫切需要美国人能团结起来应对世界大战的威胁,借助感恩节的作用,强化了国家的凝聚力量。而美国的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是一个根深蒂固的问题。

在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美国便掀起了国家认同和民族同化的运动:无论移民来自哪里,从着装、发型、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必须与主流美国人保持一致,所有移民都必须和清教徒一样过感恩节,这才表示你从心里接受自己是美国人。

爱默生于1876年给出过一段“ 熔炉”论的经典表述:“熔合过程就像在高炉里一样;一代人,甚至一年,就能把英格兰、德国、爱尔兰移民转化成美国人。” 彼得·塞林斯在《美国式同化》一书中总结了美国族群同化的强有力之处,即:包含在美国宪法中的自由和普世理念;市场资本主义中对经济成就的无差别认可;高密度的组织生活,包括政府的、政治的、宗教的、社会的、经济的和慈善的等;在社会范围内对现代性和进步的持续迷恋。

此时此刻的感恩节,已经是一个彻底的政治化的节日了。

变了味的节日

从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发展成为政治性的节日,又在大萧条期间,在资本的裹挟之下,成为了一个商家促销的节日,感恩节逐渐变了味。

1939年“大萧条”期间,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FDR)将“感恩节”的日期提前了一周,为的是美国人多增加一周的时间来进行圣诞节采购。

那一年,“感恩节”本来应该是11月30日,也就是当月的最后一天。这意味着“感恩节”和“圣诞节”之间的时间间隔要比平常少几天,零售商们呼吁他修改“感恩节”的日期,因为这个假日距离“圣诞节”太近了。1939年8月15日,《纽约时报》刊登了美联储的一篇报道,内容为罗斯福通过承认“没有什么神圣的日期”让自己的决定有了正当的理由。

“市场资本主义中对经济成就的无差别认可”此时成为了打击美国传统的武器。也正是因为所谓的“美国宪法中的自由和普世理念”“在社会范围内对现代性和进步的持续迷恋”造就了新的多元文化,对美国的国家认同和凝聚力产生了巨大的挑战——至少感恩节已经没有什么神圣性了,也失去了其核心文化的位置。

2004年,亨廷顿出版了其生前最后一本著作,即《我们是谁?》,强调说大量亚文化的存在严重削弱了美国国家的凝聚力,而这样一个缺少“核心文化”的国家是不可能长期存在下去的。

感恩节作为传统美国的核心文化,其内涵与性质的变迁,或许也能说明一些问题——美国的民族融合始终存在着障碍和困难,这种国家认同的塑造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不断重复的。

回归家庭的节日

麦金莱(William McKinley)总统于1899年 感恩节发表了这样的演说:

“随时间推移,这个节日获得更加重要的意义,同时丰富着我们的家庭生活。这一天,不在家的孩子被唤回来,在同一个屋檐下,与家人共享团聚的幸福时刻……”

或许,重塑一个国家的认同,恰恰要从重塑“家”开始。“家”在现代西方伦理中曾一度失落,从霍布斯到康德,现代个体的价值无疑取代了家庭的独到地位。而“家”的失落,毫无疑问,创造了更多“分崩离析”的个体——这也为亚文化群体的诞生提供了坚实的土壤。

看到了别人的问题,便要反观自身。

想一想,我们的春节、我们的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