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梯山:隐藏在历史尘烟中的石窟密码

2020-11-27 11:18:24 作者: 天梯山:隐藏

在羁旅期间,鸠摩罗什开始潜心钻研汉语,熟读汉文典籍,并在凉州设坛弘法,广收门徒,这为他后来的经译事业打下了良好基础。

攫取权力之后的姚苌,并没有回归到治理天下的主路上来,他与前秦余部的对攻中连吃败仗,后来发疯发狂、惊惧而死。公元401年,姚苌的儿子姚兴攻灭了后凉政权,复迎鸠摩罗什到长安,尊为国师,开始了他光耀千秋的译经事业。陈寅恪对此认为是“优于玄奘”的经译者。

鸠摩罗什圆寂后,北凉已经建国,北凉王沮渠蒙逊笃信佛教,他向后秦末主致书讨要鸠摩罗什舍利。在得到舍利以后,沮渠蒙逊便在鸠摩罗什精舍旧址上造宝塔供奉,同时修建了鸠摩罗什寺。

需要赘言的是,佛教自东汉后期传入中国后,到了这一时期,各地礼佛之风日盛,对中国社会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佛教成了统治者远柔外邦、近施王化的政治手段。沮渠蒙逊深谙此道,决定在天梯山开凿石窟。

天梯山并不是像后人所说,是因为险峻如登天之难才称其名的,而是因山体轮廓犹如一只出水大龟,沮渠蒙逊才将石窟位置选在了此地,并在有意无意中开创了中国石窟造像营建的先河。他召集凉州高僧昙曜等能工巧匠,率众劈山开路,先后开凿了天梯山石窟、马蹄寺石窟、文殊山石窟,而现在赫赫有名的敦煌莫高窟是它的后辈,只是那时的敦煌还不叫敦煌,而是叫吐火罗或者桃花石。后来,人们把这种石窟营造形式,自然地称其为“凉州模式”。

战乱当中,人口也是战争动员的一部分。北魏灭北凉后,就把凉州3万余户豪强迁到了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魏继续兴佛,“凉州模式”得到进一步推广,其形制又在云岗重现了。同样,洛阳龙门石窟也被打上了“凉州模式”的封印。要说天梯山石窟是石窟鼻祖也不为过。

三、凉州之热与西夏文字之谜

跨越800年的时间长河,凉州与佛教的渊源还在继续。

1246年,藏传佛教萨迦派掌门人萨迦班智达抵达凉州,其时他已60多岁高龄,与蒙古凉州王阔端举行了“凉州会盟”。这场具有历史意义的会盟,将西藏正式纳入了中国版图。从阔端开始,蒙古的王公贵族们纷纷皈依藏传佛教。萨班因年事已高,不再返回藏地,坚留凉州弘法,直到1251年圆寂。萨班侄子巴思巴此时也已长大成人,不仅聪明过人,更是精通佛法,正是他在大都劝说忽必烈皈依了藏传佛教,并且创制了蒙古文字,促进了汉藏蒙文化的融合。巴思巴也被尊奉为国师。

而“凉州”一词,毫无疑问源起于王翰的《凉州词》,但凉州词,却是唐代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就跟当今的嘻哈音乐一样,除了王翰,还有孟浩然、王之涣、张籍、陆游等都写过凉州词。

凉州词曲调,究竟是悲凉还是悲壮,现在已无从考证,但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旧瓶装新酒,古为今用,填写新的内容,流传至今的“凉州词”达数十首之多。这些诗作意境豪迈,融合了异域风格,成为大唐盛世中凉州文化的代表之一。

明清以降,凉州文脉兴盛,热度不减,当地儒学、文苑发展较快,文化教育繁荣。始建于明朝正统二年(1437年)的武威文庙,其中的状元桥、棂星门至今对莘莘学子还有影响,每年高考,有不少考生还要来此在桥上走一走。文庙内现存的石碑和匾额记录了明清以来凉州文化教育状况,这里因此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

在武威文庙文昌宫桂籍殿前廊檐下悬挂着44块匾额,作者大都为凉州本地的地方名流和文人学者。这些匾额题写日期上起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的“化峻天枢”匾,下迄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的“文教开宗”匾,年代最久的匾额距今已达300多年,但都保存完好。漫步其间,有一种恍如隔世之感,仿佛游历于过去的时光之中。

从清代开始,坐拥繁盛文脉的武威文庙就开始搜集散落于武威各地的金石文物,经过数百年不辍努力,今天文庙文物品类繁多,逐步成为远近闻名的博物馆。文庙中,最受人瞩目的当属国宝级碑刻西夏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