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短命皇帝,十九岁即驾崩,到底是崩于天花还是花柳病

2020-11-27 14:31:08 作者: 清朝的短命皇

前言: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帝王之位都是由男人所得,在此大环境下,武则天、慈禧太后这两个女性掌权者,在历史长卷中就显得颇为“扎眼”。虽然慈禧并未如武则天一般为帝,但他两次垂帘听政,已经牢牢将清帝国的控制权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一个女强人母亲,生在帝王家的皇子们,生活就要艰难许多,武则天两个倒霉的儿子,李显与李旦,一个只当了三个月的皇帝就被废掉,再次继位后又被自己的妻女所杀,一个做了个傀儡皇帝,后被武则天取而代之。慈禧虽然没有对自己的儿子那么残暴,但也深喑武后的掌权之道,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在其压力之下,年仅19岁就撒手而去,而且死因更是众说纷纭,一百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那么同治帝到底是因何而死呢?他短暂的一生中,又经历了什么?

继位之前的惊变

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是清朝第十位皇帝,为清文宗咸丰帝与慈禧所生的儿子。同治帝出生的第二年,其弟弟悯郡王夭折,他就成了咸丰帝唯一在世的亲儿子。虽说咸丰死后自然由载淳即位,但他登上皇位的道路,其中却有着一定的沉重坎坷。公元1861年咸丰帝病危,紧急召集怡亲王、郑亲王、户部尚书、大学士,与四位军机大臣,立载淳为皇太子,而此时的载淳还是个孩童,咸丰帝担忧载淳无法坐稳皇位,便命上述大臣协助辅政,这就是清朝大名鼎鼎的“顾命八大臣”。咸丰帝驾崩之后,载淳携遗诏继位,拟定年号为“祺祥”,取自《宋史》中的

“不涸不童,誕降祺祥”吉祥之意,同时载淳的生母叶赫那拉氏,也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与钮祜禄氏后来的慈安,被并尊为皇太后。

被排挤在“顾命八大臣”核心集团之外的军机大臣恭亲王奕䜣,与其麾下的保守派势力对此任命心有芥蒂,当时朝中的各方势力都想掌权,但是前提一定要拥有载淳这个正统皇帝在手,而身为载淳生母的慈禧,自然不愿将儿子与权力拱手让人。此时奕䜣看透了慈禧与慈安的政治野心,决定联手除掉“顾命八大臣”,此宫廷变乱即为“辛酉之变”。起初御史董元醇奏请两位太后垂帘听政,请派恭亲王奕䜣辅政,八大臣自然不允。随后两派之间的斗争步步激化,在慈禧与慈安以及奕䜣的密谋之下,终于将“顾命八大臣”铲除,这时的清朝朝堂,已经成了慈禧、慈安、奕䜣三人小组的天下。

慈禧权力欲步步膨胀

在顾命大臣们被革职、被杀后的第三日,奕䜣就做上了议政王,第七日就改年号“祺祥”为“同治”,取自《春秋》中

“同归于治”之意,象征满汉协同共治天下,在同治帝成年之前,这期间的国家大事,包括同治本人的大小事务,自然要听从两宫太后。国事有“三人小组”操心,年幼的同治帝倒也落得清闲,一直在弘德殿内,由大学士祁寯藻等人教授治国之道。读书刻苦用功的同治帝,长大之后在太后与大臣的辅佐之下,朝堂之上本应该是一片祥和之气。然而尝到权利滋味的慈禧,权力欲进一步膨胀,她利用一切办法抬高自己的地位,昔日的“三人组”中,慢慢变成了慈禧的一言堂。慈禧在朝中培养自己的朋党势力,对皇帝的权利也开始大力限制。等到同治长大之后,才发现自己亲妈的所作所为,并不是在给自己“铺路”,而都是为了自己,母子之间的矛盾随着同治年龄的增长,也开始暴露而出。

同治大婚的烦恼与对抗

当时国家大小事务皆由慈禧裁断,身为正牌国君的同治心中定然不是滋味,却又不敢对此进行反抗。1869年同治帝十四岁,清廷开始操办他的婚礼,慈禧还特意下旨要节俭筹备。其实身为帝王来说,14筹备婚事并不算太早,因为顺治与康熙在这个年龄,都早已经完婚。青春期的同治帝已经有了独立的三观,慈禧未让他早婚,目的无非是为了避免同治有岳父,从而获得其他的依靠,这是自己垂帘听政的一大隐患。三年后清廷开始为皇帝选妃,两宫太后都想在这个敏感位置上,安排上自己的人,好借机掌控皇帝与朝政。同治帝对于亲妈慈禧选择的富察氏并不满意,反而中意慈安太后推荐的阿鲁特氏。这其中也有同治故意与慈禧叫板的意思,借此来试图表现对生母制约的不满。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