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再来仔细看看客家土楼的内部结构,发现这些土楼有一个奇特的客家文化特点——强烈的宗族纽带关系。从空中鸟瞰客家土楼,是一个同心圆的结构,最中间是宗族祠堂,向外依次是祖屋、围廊,最外层是房屋。
客家土楼的建筑理念就是,同一祖先的子孙们团结向心,外御其辱。这既是对中原文化里尊卑有序的继承,也是一千七百多年颠沛流离的生涯总结出的经验教训: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最后你会发现最值得你信赖的,更多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
客家人从北方来到南方,历经千辛万苦,其中吃的苦头数也数不清了。来到南方与土著相处,又是也”难相处。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的使用上难免造成紧张,有了土地才能有饭吃的封建时代。客家人与土著做”邻居“的过程中,难免要对土地进行争夺,这就直接造成了清末的土客械斗。
虽说是械斗,其实规模不亚于王朝边境战争。土客械斗持续了十余年,在闽、赣、粤、桂等客家人聚集地都发生了土客械斗。广东的潮州、广西的陆川、博白等地土客械斗规模比较大。总体而言,客家人与土人之间的伤亡数目史书没明确记载,一种说法是上百万。土客械斗的结局是以清当局调停,收缴双方武器,另外安置客民于粤西南沿海地区为结果。
经历了土客械斗的惨痛教训后,客家人和土人也终于握手言和,不计前嫌。互通婚姻。客家土楼俨然就是民间的”城堡“
客居他乡,梦里花落知多少,旧时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进入近代以后,客家人下南洋、闯世界继续”走出去“
太平军乱天下的时候,许多客家人因躲避战乱,也为了发财致富的梦想。他们主动下南洋淘金,闯荡世界去了。更有不幸者被不良中介“卖猪仔”、“契约劳工”贩卖至东南亚、南亚甚至北美,饱受苦难的折磨。但是客家人在世界各地,始终保留客家先民的优良传统勤劳勇敢,在困境中不放弃自己。
(太平天国是一个擅长运动的军政集团,并非同一时期占据这么大范围)
建筑功能上可能是防御要塞
然而其社会学实质是一个自治自理的小型社区
并以集中力量的组织能力弥补规模的不足
客家人来到别人的地方生活,要想生存得更好,怎么办呢?答案就是读书。客家人很重视教育,不管有钱没钱,都要送小孩读书。因为客家人相信,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不读书肯定就要落后挨打的。因为客家人重视教育、读书蔚然成风。在历史上客家人里面涌现了不少文化、教育、科学等领域的杰出人物。从清末至1985年,仅梅县一个县,出国留学获博十学位有73 人.出任国内外教授者155人、副教授者141人,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留洋经历最扎实的群体。
建国后客家人继续书写辉煌。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中,广东有21人,梅州地区就有10人。而到了目前,中国科学院与中国工程院院士中,梅州籍的更有20多位。
贫穷不能打倒客家人,客家人始终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客家涌现出如此众多的精英人物,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
客家人,从北方而来,来时后有追兵,前方是茫茫的大山和生死未卜的未来、命运的百般折磨不能打倒客家人,相反,苦难磨练了客家人永不服输的精神,他们跨越大山、去征服群山、远渡大海去寻找容身之所,却始终称自己是客。
因为客家人始终记得,虽然在外漂泊,骨子里始终有自己的根。这片脚下的土地终究只是借住,中原故土才是我们的家,每每登高向北望去,客家先民南下的身影浮现在了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