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皇帝晋惠帝图像
要了解清楚一件事,需要搞清这件事的前因后果。
公元266年,司马炎篡曹魏政权,建国号为晋,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公元280年灭东吴,完成自三国分立以来的国家统一,西晋王朝是三国以后第一个统一的王朝,西晋的统一符合了人民渴望统一的意志,也因此,在统一后,西晋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中国的第一美男子潘安就出现在西晋,故有“貌比潘安”的俗语,第一美酒杜康酒也出现在西晋,“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说明了杜康酒的优质,西晋首富石崇与人斗富的故事也发生在西晋,所谓的“竹林七贤”也是西晋人物。
由此可见,司马炎再世时期的西晋也是一个堪称强盛的王朝。可是如此一个王朝,却在统一后才十一年(公元291年)就发生了惨烈的八王之乱,统一后36年(公元316年)就被异族灭亡,随后由琅琊王司马睿在南京建立东晋,这才勉强把司马史的晋朝香火又传了百来年。西晋的兴衰历史之短,可谓兴也勃焉,亡也勃焉。
五胡乱华是西晋灭亡最大的推手。五胡乱华为何可以乱华?五胡乱华时,西晋平灭东吴的强大军队哪去了?弄清这两个问题,也就明白了西晋灭亡的最大致命因素
五胡乱华是指匈奴、羯族、羌族、鲜卑、氐、羌这五个民族。
因为这五个民族都没有自己的文字,性情野蛮,所以被中原王朝称为胡人。这些胡人是如何进入中原地区的呢?这就要从春秋战国时期说起。
自春秋战国以来,游牧民族如匈奴与农耕民族的战争就一直存在,农耕民族称呼草原游牧民族为“胡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迫不及待的修筑长城的根本原因也是防备游牧民族对农耕民族的进犯。
西汉初期,汉高祖刘邦带几十万大军还被匈奴骑兵围困在白登山,通过买通匈奴单于的老婆,在单于老婆的枕头风的帮助下,匈奴单于放了刘邦一马,刘邦才逃过一劫,由此可见匈奴实力的强大。
此种汉弱胡强的局面,直到汉武帝时期,在汉军一次次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才对汉朝低头服软,随后历经东汉军力的持续打击以及曹魏强大实力的压制,匈奴人自愿或被迫迁徙到了华北地区,与汉民混居,迁居长城内地。东汉朝廷甚至招引或强制北方各族内迁,以便监控各族或是增加兵源和劳动力。在这些政策下,胡人逐渐增多,势力不断壮大。最终形成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到西晋时期,胡人已入居关中及泾水、渭水流域,对西晋首都洛阳形成包围之势。
晋惠帝司马衷皇后贾南风图像
西晋时,在中原地区很多地方,内迁游牧民族人数已经相当多,关中有百万户口,而其中内迁游牧民族竟占了一半左右,当时的西安更有“半城胡人半城汉”的说法。大量的内迁游牧民族居住西晋王朝的腹心地带,实在不是一个好兆头。
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危机。
西晋灭东吴(公元280年)之后不久,大臣郭钦就向晋武帝上书,提出要解决少数民族内迁问题,上疏曰:胡人强悍野蛮,自古为患。现在西北诸郡,皆为胡人居,内及京兆、魏郡、弘农,往往有之。今虽服从,若百年之后有战乱,胡骑自平阳、上党不三日而至孟津,北地、西河、太原、冯翊、安定、上郡尽为狄庭矣。应该利用平吴的强大军力,渐徒内郡杂胡于边地,在四夷出入之要地修建城防限制他们自由出入防,同时对胡人进行文明的教化,文武两手,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策略也。
郭钦认为,西、北少数民族虽然现在能够服从朝廷,不敢兴风作浪,但是承平日久,他们又广居塞内诸郡。后世如果有战乱的危机,那么很快便会成燎原之势,无可挽回。如今的局面,已经很危险了。必须趁着灭吴的余威,将他们陆续迁往边地,加强军事守备,才能保证王朝的长治久安。
可惜郭钦的谏言,石沉大海,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
十九年后,即元康九年(公元299年),陈留人江统深忧“四夷乱华”,再次上书《徙戎论》。其核心观点为:关中是帝王所居,不能让胡人在此居住。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戎狄志态,不与华同。候隙乘便,辄为横逆。此必然之势也。……此等皆宜申谕发遣,还於本域,慰彼土思,惠此中国,於计为长也。在《徙戎论》里,江统出当时面临的现状:“关中之人百余万口……(而)戎狄(已)居半”,并尖锐指出“(并州)五部(匈奴)之众,户至数万,人口之盛,过于西戎。然其天性骁勇,弓马便利,倍于氐、羌。若有不虞风尘之虑,则并州之域可为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