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四年(1749),乾隆一心想仿效祖父康熙六次南巡,遂决议后年开端榜首次南巡之旅。张廷玉看准机遇,再次向乾隆提出退休恳求:受上恩不敢言去,私意原得暂归。后年,上南巡,当於江宁迎驾。
乾隆这次动了悲天悯人,张廷玉究竟是三朝元老,为大清脚踏实地贡献几十年,也算是功德无量。并且已年过七旬,让其叶落归根,安享晚年,不失为一桩美德。若持续强行将其留下,反而显得自己有些尖刻。所以乾隆:乃许廷玉致仕,命待来春冰泮,舟行归里,亲制诗三章以赐。
不出意外的话,张廷玉终身宦途到此算是画上满意的句号了。但不知道怎样地,被特许致仕后,张廷玉关怀起了另一个问题:配享太庙。乾隆在容许其致仕的上谕中并没有说到自己身后配享太庙的事,一想到之前乾隆提及的:“卿受两朝厚恩,且奉皇考遗命配享太庙,岂有从祀元臣归田终老?”朝廷之中也曾有人上书直言对立张廷玉配享太庙。张廷玉心想:假如如果由于叶落归根而失掉配享太庙的资历,不免有些过火惋惜了。
所以,张廷玉作出一个与身份严峻不符的行为,让乾隆承诺其身后配享太庙,并写下保证书:
蒙世宗遗命配享太庙,上年奉恩谕,从祀元臣不宜归田终老,恐身后不获更蒙大典。免冠磕头,乞上一言为券。
乾隆先是惊讶了一下,接着非常不快,他没想张廷玉会得陇望蜀,提出这无理要求,以挨近挟制的口气,让皇帝写保证书!先不说张廷玉有没有资历配享太庙,就算有,那也轮不到张廷玉评头论足。张廷玉在搞什么,身体行动不便就算了,脑子也不好使了吗。
乾隆自傲小心眼是出了名的,可是对张廷玉仍是大度的,究竟,张廷玉是三朝元老,雍正遗诏“命改日配享太庙”,乾隆也不敢忤逆父皇。遂颁手诏,申世宗成命,并制诗暗示。
当然,身为九五至尊,保证书是不能写的,可以为其破例“以诗为券”。乾隆想了想,写了一首意味深长的诗给张廷玉:
造膝陈情乞一辞,动予羚侧动予悲。
先皇遗诏惟钦此,去国余思或过之。
可例青田原侑庙,漫愁郑国竟摧碑。
吾非尧舜谁皋契?汗简谈论且听伊。
前面四句叙述了张廷玉恳求致仕,乾隆赞同,并遵从遗诏让其配享太庙的通过。后边四句的意思是:是有明朝刘基致仕仍可配享太庙的比如,可是也有唐朝郑国公魏征身后石碑被唐太宗销毁的比如,我不是尧舜那样下君主谁又是皋契那样的臣子,至于后世怎么点评咱们君臣就让他们点评去吧。
按礼第二天张廷玉应该亲身觐见谢恩,可是他却鬼使神差的组织儿子张若澄去谢恩。乾隆这首诗是带有心情在里边的,张廷玉作为横行官场几十年的老油条,居然看不到诗里边乾隆不满的心情,难度真的是由于年岁大了,老眼昏花了吗。
前后折腾这么久,乾隆对张廷玉的不满不少一两日的工作,一再加恩忍受,没想到张廷玉居然如此高傲不知礼仪,这下张廷玉算是真的把乾隆惹怒了。乾隆遂即命军机大臣傅恒、汪由敦承旨,问责张廷玉。汪由敦为张廷玉求情,因而当日圣旨未下发。
张廷玉听到风声,知道自己闯了大祸,所以第二天一大早就到皇宫磕头认罪。这下乾隆愈加火大了,圣旨还没下发,你张廷玉动作却是快啊,一大朝晨就跑过来认罪。乾隆怀疑是汪由敦提早走漏风声,由于汪由敦是张廷玉的学生,也是他推荐进军机处的。乾隆历来对立大臣营私舞弊,要挟皇权,所以乾隆革去汪由敦协办大学士,保存刑部尚书之职,以观后效。
大臣们纷繁上奏,恳求革去张廷玉大学士职位,伯爵,撤销配享太庙的资历。乾隆先是叱骂张廷玉:在朕平心论之,张廷玉实不妥配享,其配享实为过火。而竟不自衡量,以此唐突自请,有是理乎?接着说:配享是先皇所赐,这个朕不能改。终究乾隆再次开恩,张廷玉被削伯爵,仍以大学士原衔休致,仍许配享。张廷玉致休、配享太庙的工作终究尘埃落定,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