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两句,是本诗的要点,也是传诵最广的部分。很多人不知道《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却了解“历来佳茗似佳人”。究竟什么是好茶?这是很多人心中的问题。苏东坡的答案是:历来佳茗似佳人。人人心中,皆有佳人,或高或矮,或胖或瘦。人人心中,又没有一个精确的“佳人规范”。寻找心中的佳人,哪能预设那么多条件?寻找心中的好茶,哪能困扰在条条框框中?现在有些人自称:我对错老古树不喝,或对错正岩不饮。此刻,我都会劝他,多读读苏轼的这首茶诗。
咱们饮一杯茶,总说是身心愉悦。茶事的享用,一部分来自于物质层面,一部分来源于精力层面。过火寻求那种“仅有”的答案,有时候会呈现误差。好茶,没有肯定的规范;茶韵,也无法精确描绘。
很多人都对“岩韵”颇感兴趣。究竟什么是岩韵?咱们无妨再来读读苏轼的这首茶诗。历来佳茗似佳人……好像是在写人,其实也是写茶。可再细想想,这句诗又何曾不是关于“茶韵”的最好诠释呢?苏轼画龙点睛了“茶韵”的一大特性:不可说。
从体裁的视点来讲,词好像比诗更适合体现含糊的感触。苏轼《行香子·茶词》里对茶韵的描绘,乃至比“佳人论”更妙。其间下阕写道:“斗赢一水,功敌千钟。觉凉生两腋清风。暂留红袖,少却纱笼。放笙歌散,庭馆静,略沉着。”这儿的“斗赢一水,功敌千钟”,皆是代指茶事。茶怎样,未直说。
半阕词,像是电影的慢镜头。慢慢叙说,皆是茶事之后的局面。可见虽“放笙歌散”,但“两腋生风”的感觉犹在。正如茶罢搁盏,茶韵却仍在口中久久回味相同。
苏东坡,借静写动,半吐半吞。一句“放笙歌散,庭馆静,略沉着”,又是一次关于茶韵的完美诠释:茶韵,既不可说;茶韵,也不可限。不可说,不可限,构成了中国茶的最高审美——韵。
黄庭坚是苏东坡的满意弟子。他有首词《品令·咏茶》,下阕写道:“味浓香永。醉乡路,成胜境。恰如灯下故人,万里归来对影。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黄鲁直不愧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一句“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堪称是对教师“历来佳茗似佳人”的最好发挥了。“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也是对“茶韵”的完美描绘。不是吗?音乐的韵,在于言外之意;茶汤的韵,在于咽后之感。茶汤在口,品的是味;茶汤下肚,显的是韵。佳人之美,不是高、矮、胖、瘦所能描绘;茶韵之美,不是酸、甜、苦、辣所能尽说。
有人从前问我:“要多少价位以上的茶,才干品出茶韵?”还有人问我:“是不是只要正岩茶,才干品出茶韵?”或许,咱们把问题想反了。如上文所述,茶韵的根本特点是“不可说”加“不可限”。所以有些人利用茶韵的特性,开端大肆宣传。一朝一夕,便使咱们形成了一种很严重的误解:茶韵,好像成了喝高级茶、天价茶的人才干够体会到的奢华享用。按一些人的说法:中国茶,只要乌龙茶有韵。乌龙茶,只要武夷岩茶有茶韵。岩茶,只要“三坑两涧”有茶韵。三坑两涧,又以某些坑口茶韵最为显着……
可不要忘了,唐宋时期,只要蒸青绿茶。那么,问题来了。苏东坡笔下“放笙歌散,庭馆静,略沉着”,是不是茶韵呢?黄庭坚笔下“口不能言,心下快活自省”,又是不是茶韵呢?当然算是茶韵。毋庸置疑,这两句都是对茶韵最为经典的描绘。
咱们总在寻求:什么茶能喝出茶韵。其实无妨换个思路,咱们也应该考虑:什么人能品出茶韵。最终,咱们把视角转回到这首《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上来。“历来佳茗似佳人”,是本诗的千古名句。
好茶与佳人,究竟哪里类似?佳人,是情人眼里出西施。没有这份情,便看不到那份美。佳茗,是茶人心中出好茶。没有那份爱,便品不到那份韵。你不爱茶,怎样也不会喝到神韵。你若爱茶,什么茶都能品到神韵。喝茶后的身心愉悦,是不是茶的神韵?喝茶后的神清气爽,是不是茶的神韵?喝茶后的安静漠然,是不是茶的神韵?在笔者看来,都算。
茶韵,绝不是高消费的特权;茶韵,应该是爱茶人的独享。
◎本文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