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谁给齐桓公写功劳薄,都会有一条“九合诸侯”,意思是先后九次招集诸侯开会,协商天下大事。事实上,这儿的“九”是虚写,记载在史书上会盟至少有十一次。招集诸侯会盟本是皇帝的权利,齐桓公却运用的如此频频,还不被谴责,可见齐桓公在诸侯中号召力之强。
晋文公安排会盟的次数就要少了许多,当然这儿面有在位时期短的原因,但也有影响力差的要素。周襄王封晋文公当霸伯后,晋文公还需求假托皇帝的名义,才干招集诸侯会盟。晋文公之所以对晋国的影响力如此不自傲,当然是由于清楚晋国在各国心目中的位置。城濮大战时,支撑晋国的只要齐、秦、宋,这些大国都是出于对楚国的忌惮和晋国的挑拨才挑选支撑晋国。而楚国阵营里不止有郑、卫、鲁这样的正牌姬姓国,像蔡、陈、许、申、随等三线诸侯国亦站台楚国。齐桓公在世时,齐国永远是归于多数派,所以齐国在诸侯中的声望高于晋文公时期的晋国。
诸侯更乐意支撑齐桓公,天然是有原因的。齐桓公会盟的意图是多是保护各国国主控制和正常次序,比方宋国产生了暴乱,齐桓公招集我们开会协助宋国康复次序;卫国遭到狄戎侵略,齐桓公又开会安排救援。这样的盟主我们天然喜爱。而晋文公安排会盟,一次是特意着重自己的霸主位置,二次是策划征讨不服晋国的郑国。晋国戾气很重,天然不受待见。
声望的巨细不止看诸侯,还要看周室。这方面晋国有天然优势,由于齐国是外姓,而晋国是姬姓,和周皇帝同出一脉。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齐桓公为霸业奋斗了三十多年,才获得了周皇帝的认可,而晋文公只需五年,确切的说一场对楚战争的成功就行。
齐桓公一直不被周惠王待见,这很正常。齐人外表上说“尊王”,实践上把王的活儿都给干了,周室当然会对齐桓公保有戒心。齐桓公后来经过策划失宠的旧太子姬郑争位,赢得了这位未来的周襄王的支撑。周襄王即位第一年,就正式承认了齐国的霸主位置。晋国和周室则不需求那么多事儿,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暴乱,周襄王首要想到的便是找晋国协助。晋国获得城濮大捷后,也会第一时间去找周室邀功。晋周联系之密是齐国不能比的。
所以就声望而言,对诸侯而言,齐桓远胜晋文;但在尚存影响力的周室层面,晋文公就要胜出了,没办法,这是天然生成自带的。
魅力
就个人魅力,孔子曾比较过齐桓晋文两人“齐桓公正而不谲,晋文公谲而不正”。后世曹操、朱熹等不少名人文士都曾对这段评语做过解读,以为孔子说得好,齐桓公历来光明正大行事,不屑鬼谋;而晋文公干事谲诈,不走正路。
这种观念不只在后世很有商场,在其时也很受认可。齐桓公的“尊王攘夷”,获益的是宽广诸侯。齐桓公协助燕国赶走了山戎,燕君很是感谢,亲身送齐桓公归国,成果热心过头,送到了齐国境内。周制中不允许国君因送别离境,齐桓公为了不让燕君违制,就将燕君走过的当地悉数划给了燕国。齐桓公任劳任怨,远赴千里施以援手,成果不光没捞到优点,还搭了不少疆土进去。这样正派好义的霸主,谁会不喜爱呢?
关于齐桓公还有一个段子,齐鲁一度交恶,尔后一番大战齐国制胜,齐桓公与鲁庄公会面参议休战协议。盟会上,鲁国臣子曹沫趁机挟制了齐桓公,要求齐国偿还所占鲁地。齐桓公被逼赞同,过后在管仲的劝说下也没反悔,如数偿还了鲁地。齐桓公重信的名声就此传遍诸侯,诸侯也乐于参与齐国安排的会盟。
晋文公在这方面就差了许多,闻名的践土之盟得以举行便是建立在谎话的基础上——晋人假传是皇帝招集的,招引诸侯来参会。城濮大战前,楚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晋文公没有直接救援,而是妄图“围魏救赵”,进犯楚国的盟国卫国和曹国,强逼楚国抛弃宋国。楚国没有受骗后,晋军以“退避三舍”之约为托言自动后撤,麻木楚军。这些行为在崇尚贵族正路的春秋时代,天然为人所不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