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军事势所必争之地的淮西重镇光州

2020-12-01 11:16:19 作者: 历史军事势所

历史上有“守江必守淮”之说。这是历代南方政权应对北方政权的常见手段,也是南北政权经过无数次战争积累下的血淋淋的经验。特别是对定都南京的政权来说,淮河防线无疑是最重要的。淮河在手,淮河到长江之间不仅有广阔的战略纵深,南朝拥有整个水利之便,后方还可以通过密布于江淮的水网进行增援前线的城市。而北朝的进攻,不仅补给没有南朝方便,更缺乏水利之便。而如果南朝政权丢了淮河防线,从此长江与敌共有,江汉平原与江南平原最快捷的连接水路——长江也不再安全。而对北朝来说,可以安稳地训练水军,一旦时机成熟,南京旦夕可下。历史上很少见过丢了淮河防线还能存在的南朝政权,以常州、无锡、苏州等太湖周边平原城市进行抵抗,甚至连割据一时都是难以做到的。

守江必守淮还因为江南获得江淮地区,不仅限制了北方的发展,还可以层层阻击北方政权,为北伐保留了机会。因为守住淮河意味着江淮大片的土地变成了战略缓冲区,不仅极大削弱了北方国力,南方政权在北军南下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密布的水道迟滞敌人进攻,再辅以游兵骚扰,更会让入侵者叫苦连天。等北军克服千难万险来到长江边时,早已成为强弩之末,而南方政权反而靠近了补给线,越打越强,胜算大增。

对于所有企图“划江而治”的江南政权而言,划江而治有两个自然地理上不可克服的困局。第一,以长江为防线,防御面绵延数千里,不可能处处布置重兵,而进攻一方却可以选择任何一点进行突破——北方要打哪里,南方就要调动力量守在哪里。如此一来,战争的主动权就不在南方手中了,而长期被动防御会使得南方军力疲于奔命,战线崩溃就是早晚的事了;第二,长江虽然号称天堑,但并不是整个中下游都是宽阔无际或水流湍急的天然屏障,有许多地方反而是易攻难守的突破要点,如采石矶、瓜洲、田家镇等。看似天险的长江,实则处处都是漏洞。正如《三国演义》中荀彧为曹丞相划策所云:“先灭袁绍,后灭刘备,江汉可一扫而平矣!”于此同时,江南所有的大都会基本都在长江边或离长江咫尺之遥且无天险可供扼守,如南京、杭州。长江一旦被北军突破,缺少缓冲,南方政权的中心很快就会被兵临城下而势如山崩——从南唐到南宋再到南明无不如此。可以说,长江是战略的腹地而不是战略的防线。

守江必守淮对北方政权而言,只要淮河地区掌握在自己手中,那么整个淮河以北就是安全生产区域。江南再富,偏安于江东一隅,如何能抗衡整个中原王朝的庞然之躯?只要中原得到了统一,得到了休养生息,南方政权的消亡就只是时间问题。同时,北方政权占领了江淮就获得了长江一半的控制权,随时可以完成对长江中、下游的分割。中原庞大的兵力也可以通过淮河运输通道,源源不断的南下并登陆江东,长江天险不复存在。因此凡守淮的南方政权往往能偏安长久,甚至北上争雄;只守江的南方政权却很难长期支撑,大都是风雨飘摇的短命朝廷,一朝江北大兵云集,通常都能以如汤泼雪之势赢得胜利。

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提出:南方政权“其时之盛衰,大约以淮南北之存亡为断。”这是对“守江必守淮”的最好注解。

与淮东相比,光州所在的淮西地区更是呈现出差异化的地理属性。大别山在整体充当江、淮分水岭的同时,也让淮西地区的地理和水系结构变得更加稳定。淮西因其位置和地形原因,往往在南北博弈中被视为胜负手。对于北方政权来说,如果能控制地形复杂的淮西地区,接下来势必能够拿下无山可依的淮东地区;而对于南方政权来说,能否拿下淮西地区,同样是能不能将防线推至淮河的关键所在。

在南北地缘博弈的模式中,江淮地区的得失至关重要。而江淮地区的博弈重心,又在于地形更为复杂的淮西丘陵地区。由此,才使得大别山北麓门户的淮西重镇光州成为“历史军事势所必争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