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绍
公元前73年,即汉宣帝本始元年,在大汉帝国遥远的西面,穿过广袤太平洋的亚平宁半岛上,爆发了古罗马共和国时期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运动-角斗士斯巴达克思领导的奴隶起义。起义军在近四年的战斗岁月中,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把罗马奴隶主阶级打得落花流水。终于有一天,斯巴达克思“像汉尼拔一样,站在罗马的大门口。”
二、最后一战
战士们给斯巴达克思牵来了他最心爱的那匹战马,和亥下之战时放乌骓马渡江的项羽不同的是,这位起义军首领轻轻抚摸着努米底亚骏马的鬃毛,突然拔出短剑向马的前胸刺去,马儿嘶鸣一声痛苦地倒在地上。他转身对众人说道:“我不需要这匹马了,如果我们这次打了胜仗我可以从缴获的战马中再挑选一匹最好的骏马,但如果失败了,那就永远都不需要战马了!”这无疑是斯巴达克思在向他的部下们昭示着一个道理:今日就是生死存亡之战,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残酷的战斗从清晨一直持续到傍晚,十几万人捉对厮杀,最终,起义军方面只剩下斯巴达克思一个人了。五百多名罗马士兵组成了一个人环团团围住了他,这位伤痕累累的角斗士首领,鲜血早已浸透身上的铠甲,眼中仍喷射着怒火,每一次利剑的挥舞,都能收割一名罗马士兵的生命。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面色愈发的苍白,呼吸也变得越来越沉重。终于,在把剑刺入一个企图从背后偷袭他的罗马百夫长的身体里后,他再也无力拔出那把剑了,紧接着数十把短剑一齐刺入他的体内,一瞬间周围的罗马士兵露出惊惶的神色,天哪,他还没有倒下!斯巴达克思扶着沉重的盾牌尽力把身体站直,此刻战场出奇的沉静,所有人都默默地看着这位起义军首领,他喃喃地说出了最后一句话:“没有什么比作为自由之身战死更加圆满的了。”
三、失败原因
1、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中国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曾经说过:“革命要有根据地,就像人要有屁股,人若没有屁股,便不能坐下来;要是老走着,老站着,定然不会持久;腿走酸了,站软了,就会倒下去。革命有了根据地,才能够有地方休整,恢复气力,补充力量,再继续战斗,扩大发展,走向最后胜利。”斯巴达克思领导的起义军队伍就没有自己的根据地,总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占领一座城池,洗劫一空后就另寻他处;反观罗马当局,即使镇压奴隶“叛乱”的部队一次次被打败,还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补充兵员,“重振旗鼓”;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面,罗马人可以战败十次甚至百次,而斯巴达克思只能失败一次,而失败的代价就是覆灭。
2、缺乏群众基础。广袤的亚平宁半岛上有上千万呻吟着的手戴枷锁的奴隶,而斯巴达克思的起义军队伍最多的时候也只有12万人左右,在没有根据地持续提供给养的情况下,兵员更得不到有效的补充;大部分奴隶在奴隶主的淫威下早就是一副“听天由命”的样子,“奴性”十足,不敢也不懂得反抗,鲁迅先生笔下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正是对他们最真实的写照。在这样缺乏群众基础的条件下,起义军队伍只能是越打人越少,最终走向覆灭。
3、方针路线不明确。
当时的罗马共和国是奴隶制共和国,奴隶的来源绝大多数是战俘,斯巴达克思的起义军队伍就由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战俘奴隶组成;不同文化差异下的人思考问题的方式也不相同;当时有些人主张直接攻入罗马城,彻底摧毁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有些人则主张尽快离开意大利半岛,获得真正的自由;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最应该实行的方针路线应该是所有人按照各自归属的国家尽快返回家乡,组织当地人民一起加入反罗马的联盟当中,正所谓得到多助,失道寡助,只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形成统一的“反罗马联盟”,再加上斯巴达克思英明的军事领导才能,未尝不能改写历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