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巾帼不让带须眉”,大概就是吕碧城的样子,从身无分文的出逃女子,到活成了自己的女王,她每一步都走的坚定,走的大胆。
4
求学海外, 周游列国
在商界混的风生水起,为自己积累了万贯家财后,吕碧城没有在现有的成就里,安逸下去。
1918年,她选择远离故土,远离上海滩,远渡重洋去海外求学。
但,无论到哪她都有一颗拳拳爱国之心,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期间,她还兼任上海《时报》特约记者,用古诗文写下自己的在国外的所见所得,将更广阔的世界介绍给消息闭塞色的中国人。
吕碧城的成就远远不止这些。
1925年,国际保护动物会在奥地利首府维也纳召开,吕碧城作为唯一受邀的中国人参会演讲。
当天,她“戴珠抹额,着拼金孔雀妆大衣”,用一口流利的英语完成了精彩的演讲,提倡“护生戒杀”,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反响,更让世界人领略了中国女性的风采。
1926年,受到“皇家禁止虐待牲畜会”的启发,吕碧城拟创办“中国保护动物会”。
对于吕碧城的举动,国外媒体好评如潮,英国杂志刊文称吕碧城为:“一个著名的中国诗人,一个知识广博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典型的素食者。”
一时间,吕碧城在欧洲声名鹊起,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代表,都邀请她前去演讲。
在国内处于水深火热之时,吕碧城在国外却开拓了另一片天地,让外国人对中国女性刮目相看,着实令人叹服。
5
一生未婚,皈依佛门
张爱玲曾说,成名要趁早。
此话,在吕碧城身上得到了最完美的印证,她20岁就已成为社会中的佼佼者,有名家称其为:“旷世佳人,蕙语兰心”。
吕碧城非但才华横溢,长相亦美艳如仙子,被喻为“文坛的常青树”的苏雪林将吕碧城的肖像挂在自己的屋内,视为偶像,且撰文赞美她:“着黑色薄纱之舞衫,胸前及腰下绣孔雀翎,头上插翠羽数枝,美艳有如仙子。”
有才有貌的吕碧城身边,从不缺少社会名士的追求,但遗憾的是,吕碧城却终身未婚,成为民国的“黄金剩女”。
当然,吕碧城并非天生独身主义,她对爱情也曾有过向往,但被他看上的人,往往又“使君有妇”。
她自称:“生平可称心的男人不多,梁启超早有家室,汪精卫太年轻,汪荣宝人不错,也已结婚,张謇曾给我介绍过诸宗元,诗写得不错,但年届不惑,须眉皆白,也太不般配。“”
既然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她怎么会要一段将就的婚姻。
她对朋友袒露心扉:
“略有积蓄,不愁衣食”,简单的八个字,却说得相当有硬气,只此一生,吕碧城宁愿高贵的单身,也不将就,不凑合。
爱情对吕碧城来说,从来不是奢侈品,只是一件锦上添花的装饰物,有则更好,没有也无妨。
吕碧城的前半生,风光无限,她看尽了这人间美景,毫不夸张地说,她的一生是别人的几辈子,哪怕是一百年后,今时今日的女性,也是不能与之比拟的。
许是前半生太热闹,到了人生下半场,吕碧城对宗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繁华落尽后,她选择皈依佛门。
1930年,吕碧城正式出家为尼,法号宝莲,从此,人间再无吕碧城。
她的转身非常决绝,对过去奢靡生活无半点留恋,此后余生她素衣、吃斋、念佛,于青灯之下,她也写了大量参禅论道的诗词。
吕碧城最后一首诗,据说是梦中所得:
好一句“我到人间此一回”。
6
这一生,来去自由
1943年,61岁的吕碧城在香港九龙寓所孤独辞世,她走后,将全部财产二十余万港元布施于佛寺并留下遗嘱:“遗体火化,把骨灰和入面粉为小丸,抛入海中,供鱼吞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