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幕后谋臣”是如何产生的?浅析幕僚制度发展

2020-12-02 00:07:41 作者: 古代“幕后谋

2、对幕僚的打压现象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多种因素,幕僚的群体更为庞大。当时的官制较为混乱,职责划分并不明确,这就需要更多的幕僚来弥补这一空缺,以维持国家的正常运转。再加上当时施行的是九品中正制,这种选拔制度导致选拔官员的权力落在了几个世家大族手中,想要通过官方途径进入仕途对寒门学子来说十分困难。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这些寒门才子不能通过官方渠道获得晋升,通过成为权贵的秘书以获得权势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幕僚群体在这样的情况下发展壮大,幕僚制度在此期间发展成熟。当时的幕僚制度已经十分普及,史书中也有许多于此有关的记载。如《晋书·郗超传》中:“谢安与王坦之尝诣温论事,温令超帐中卧听之。风动帐开,安笑曰:‘郗生可谓入幕之宾矣。’”这便是入幕之宾的由来。《三国志》中也说到钟会曾在大将军府管记室事,深受信赖、委以重任,世人谓之“子房”。由此足见当时幕僚的作用之大,地位之高。

幕僚制度的盛行必然会导致权臣手中聚集了大量人才,权势更盛,而国家的人才流失。这是统治者不愿意看到的。

于是到了隋唐时期,国家开始了对幕僚的打压。隋唐时期曾一度禁用幕僚,而且废除了记室。初唐时除王府记室外,其余部门职能类似的机构都要废除。而且王府的记室也要由皇帝派遣人员,不能自行任命。为了管理方便,节度、观察一级的机构设置“掌书记”,负责处理一些日常的文书事务以及奏书的撰写等,人员同样由国家派遣。这样相当于是由国家派遣的“秘书”,进入了国家的官吏系统并且直接对皇帝效忠。

而安史之乱后,人员聘用的权力下移,各地节度使有了招纳幕僚的权力。在加上国家没有对人数有所规定,幕僚制度一时间流行起来,自辟幕僚的渠道也多了起来。中了进士还未正式做官的文人们,往往会选择先投靠一些权贵作为幕僚,解决了个人生计问题的同时还得到了锻炼。杜甫就曾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僚,并受职工部员外郎,也算有了名号。

宋朝对幕僚也是管理十分严格。宋朝在收回节镇兵权的同时,与唐一样了王府级各级政府自行招纳幕僚的权力,改为中央任命。大量的幕僚进入国家的官职系统,签书判官厅公事、节度掌书记等原本的幕职官都由中央任命。而由朝廷派遣这些僚属直接对国家和皇帝负责,与官员并无私交。他们对官员签署文件,用印等方面还能起到牵制作用。对官员有很好的监督牵制的作用。元、明两代基本都采用这种做法来维护国家权力。

3、清朝时期的幕僚

清朝可以说是幕僚制度的鼎盛时期。清朝的官员体系已经较为完备,职权也划分的比较清楚了,于是国家不再任命幕僚。官员又有了私辟幕僚的权力。再加上当时是八股取士,选拔出官员们没有实际能力来处理繁琐的事务,需要有人帮忙处理。于是官员们开始大肆是征辟幕僚,上到总督,下到知县都要聘请规模不等的师爷,也就是幕僚。师爷与主官属于雇佣关系,对官员个人负责,并不对国家负责。各州县师爷的数量少则两三人,多则数十人,加起来是一个庞大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