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回流国内
形成中外携手新格局
在巴金研究方面,近20年来海外学者在稳步前进中也有积极开拓:研究的作品范围不断扩大;由作家生平传记研究,拓展到思想领域等各个方面;由巴金的个案研究,拓展到将巴金放在更广阔的文学史和文化背景中进行比较研究。
首先,始终有一批稳定的研究者队伍,他们是推动巴金研究活跃展开的力量,也代表着海外巴金研究的水准。如日本学者山口守、坂井洋史、新谷秀明、河村昌子、近藤光雄等,韩国学者朴兰英、李喜卿等,法国学者安必诺,美国学者司昆仑等。相关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仅以专书而言,就出版有:朴兰英《巴金传》(韩国HanWoolAcademy2006年版)、河村昌子《巴金:贯穿其文学的要素》(日本中国文库株式会社2016年版)、司昆仑《虚构中的事实:1920年代的中国与巴金的〈家〉》(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李喜卿《巴金的〈随想录〉与1980年代中国社会》(韩国全南大学出版文化院2018年版)、山口守《巴金与无政府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辉和阴影》(日本中国文库株式会社2019年版)。此外,安必诺对巴金致明兴礼书信的完整发掘和研究,也是引人瞩目的研究成果。
其次,由于作家的地位和贡献,巴金成为海外多位研究者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他们或专论巴金个人,或在论文中设有专章,如2008年犹他大学卡尔·蒙哥马利的学位论文是《论激流:巴金的〈家〉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冲突》。此外宋明炜、冯进等人的博士论文中均有涉及巴金的专章。
第三,海外学术成果开始回流巴金故土,或称“逆输入”。巴金作品不仅传播海外,而且这些海外研究成果又比较集中地登陆中国,被译成汉语在中国出版,这也是近年巴金研究比较突出的现象。日本学者山口守、坂井洋史继出版合集《巴金的世界》之后,近年又分别有论著在中国出版,如山口守《黑暗之光:巴金的世纪守望》(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坂井洋史《巴金论集》(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寻找巴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两位学者还经常用中文直接在中国学术刊物和研讨会上发表论文。此外,还有樋口进《巴金与安那其主义》(近藤光雄译,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司昆仑《巴金〈家〉中的历史:1920年代的成都社会》(何芳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等。这种“回流”现象充分显示:巴金研究的中心依然在国内。
近年来,随着巴金故居、巴金研究会等机构和学术团体的建立,国际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海外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贡献给巴金的故乡中国。这种“内外结合”的研究格局,对于海内外学者携手共同推动巴金研究非常重要。
巴金的语言和表达方式相对西化,西方读者经常把它与自己所熟悉的左拉、屠格涅夫、托尔斯泰等人联系在一起,感到十分亲切,这是巴金作品在海外受欢迎的原因之一。尤其是,从巴金的作品中,国外读者可以感受到变动转型中的中国,与中国古典文学所呈现的不同,巴金奉献给世界一个全新的中国。他的作品蕴含着深沉的民族价值、追求以及巴金所呼唤的特殊道德力量,恐怕也是海外世界对他持续关注的原因。
(作者系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