旻宁随清高宗围猎时的表现深得圣心,天理教事件后其地位更加巩固

2020-12-03 17:40:45 作者: 旻宁随清高宗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年仅10岁的旻宁跟随乾隆皇帝行围威逊格尔。满族生活于白山黑水之时,过着游猎的生活,人主中原后,依然刻意保留着这一传统,行围打猎,既是为了冶游,也有锻炼皇子皇孙之意。乾隆帝一生热衷于此,多次行围,规模宏大,每次都要调集上万军士参加,堪称是一次“军事演习”。

按照规定的时间、地点,满蒙八旗禁军分两翼对围场进行包抄、合围,当包围圈缩小到一定程度时,便停止行进,但见圈内野兽仓皇突奔,哀声遍野。已经老迈的乾隆帝象征性地射出一箭后,围场上爆发出一片海啸般的欢呼声。皇子皇孙、王公近臣、随扈射手策马杀向前去。

威逊格尔围场上龙旗翻飞,人喊马嘶。10岁的旻宁在谙达等的簇拥下佩剑携弓,驰骋于围场之上。突然,一头惊慌失措的鹿被轰出了丛林,狂奔乱窜,不知所归。旻宁手疾眼快,弯弓搭箭,直射奔鹿,鹿应声而倒。围场之上立即欢声雷动。80高龄的老祖父乾隆帝兴高采烈,赐旻宁黄马褂一袭、翠翎一支,并咏七律一首以志此事:“老我策骢尚武服,幼孙中鹿赐花翎。是宜志事成七律,所喜争先早二龄。”

乾隆帝看到10岁的旻宁初围得鹿,不由忆起自己12岁时,跟随祖父康熙皇帝木兰秋狝,射得黑熊的往事,故有“所喜争先早二龄”之句。就像康熙皇帝疼爱自己那样,乾隆皇帝对这位幼孙也十分疼爱。

旻宁在嘉庆诸子的非凡地位

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将皇位传给颙琰,改元嘉庆,自居太上皇。这样一来,旻宁的地位自然与众不同。嘉庆四年(1799年),太上皇崩,嘉庆帝始掌握国家政权,在办完了诛杀和珅这件大事之后,于四年四月初十日密立旻宁为皇太子。

从此,对其刻意培养,关怀备至,“屏窥测,杜猜疑,用意深远,见于毓庆宫题吟者,不啻再三。而长夏延凉,则有瀛台读书之命;仲春肄武,则有南苑习围之命”。嘉庆十三年(1808年),旻宁嫡福晋去世,嘉庆帝特命座罩用金黄色。此外,陵寝荐享、郊坛祈报,旻宁或随行,或恭代。

爱新觉罗·旻宁

由此可见其在嘉庆诸子中地位的不同。旻宁也不负重望,尤其是在天理教攻打紫禁城的事变中更显示出了“智勇”的一面,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皇储地位。

在乾隆晚年,国力不振,矛盾尖锐,王朝衰落大势已显露出来,而封建社会没落的历史规律更无情地制约着王朝的走势。作为社会病态的一种表现,民间秘密结社活动日见频繁,其屡仆屡起,生命力极强。乾隆晚年爆发的白莲教大起义虽然被扑灭,但其变换名目,继续活动于北方。攻打紫禁城的天理教实际上就是白莲教。

这次活动的首领之一林清是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他加入了荣华会,以行医为名走村串户,宣传白莲教的“真空家乡,无生父母”的八字真言,成为教主,又向教徒敛钱,名曰“种福”,开出了“借一还十”,“输百钱者得地一顷”的空头支票。

随着势力的壮大,他逐渐产生了取清王朝而代之的念头。不过,林清头脑尚较清醒,知道以其力量远不足以成就帝王之业。于是,他找到了以木匠手艺精湛而著称的河南九宫教的首领李文成,二人一拍即合。经过推算,确定了将在“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时”起义的吉期,即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为此而广联会众,合并而成天理教。恰在此前后,天空出现彗星,他们趁机制造谣言,一时风声四起,参加者日众,甚至有太监也加入了进来。

但由于参加者鱼龙混杂,自然事机不密,无论是在河南,还是在京师一带,李文成、林清要做皇帝的事在民间流传,甚至在儿歌里都体现出来了,故清统治者的官员中也有所耳闻,河南滑县的地方官将李文成逮捕下狱,但此事林清不知,依然准备按计划起义,而北京地区的各级官员碍于太平盛世,不愿相信,更不敢多事,结果没有一点准备,木兰秋狝也照常举行。林清闻讯万分高兴,因为这正应了他的“酉之年,戊之月,寅之日,午之时”的推算,嘉庆帝一走,京师空虚,趁机起事信心十足。

嘉庆十八年(1813年)九月十五日,近百名天理教信徒混进北京,他们决定由太监为内应,分别由东华门和西华门进入紫禁城。正午时分开始行动,结果东华门守军警觉得快,及时关闭了城门,只有五名天理教信徒冲了进来,被禁军擒杀;而西路却得手了,共有五十余名信徒冲了进来,几个教徒跑上西华门城头,插上了“大明天顺”的旗帜,这是起义开始和召唤援军的信号。此时,林清正在黄村,等待事成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