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此时城中的普通人已经面临绝境。《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邯郸之民,炊骨易子而食……民困兵尽,或剡木为矛矢……”就是说邯郸城中的百姓已经到了用人的骨头生来火做饭,互相杀掉对方的孩子来充饥的悲惨境地,而士兵的武器都已经打光了,只能用削尖的木头当作矛和箭矢,可见赵国也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合纵抗秦
危机时刻,赵国向先前结好的各国求助。
此时的山东六国之中,韩国已经在先前的战争中被秦国打残,此刻无力相助;齐国自君王后掌权以来就就奉行“事秦谨”的政策,自然不敢与秦国作对;而燕国经常与赵国交战,此时不在背后捣乱已是谢天谢地。
因此赵国目前可以指望的,只剩下了魏、楚两国。
楚国方面由平原君亲自出使。临行前他准备从手下的门客中挑选二十个人随他同去,但选了十九个人之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这时一个名叫毛遂的门客主动站出来要求加入队伍,但平原君拒绝了毛遂的请求并对他说:“有才华的人应该像放进口袋里的锥子一样,马上锋芒就会刺破口袋从里面露出来。先生已经在我门下待了三年我都不认识你,左右也无人向我推荐,看来先生的才能不够,还是不要去了。”
毛遂马上反驳说:“那是因为我一直没有被放到口袋中,我如果早就放在口袋之中,恐怕现在已经连把手都露在袋子外边了。”这就是成语“毛遂自荐”和“脱颖而出”两个成语的由来。
后来毛遂随平原君出使楚国,果然在其他人都无计可施的时候,由毛遂成功劝服了楚王,于是他派春申君领兵十万前去驰援。
魏国方面,因为平原君是魏国信陵君的姐夫,因此他多次写信请求魏国援助。魏安釐王本欲发兵相救,但遭到秦昭襄王的死亡威胁不敢进军,只是让大将晋鄙驻扎在边境观望。
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明白赵国若灭则必然危及魏国这一唇亡齿寒的道理,劝说魏王无果后,他设法偷出魏王的兵符,并且杀死了大将晋鄙,自己亲率大军救援邯郸。这便是“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秦军大败
虽然魏楚两国已经出兵,但援军尚在路上,而此时邯郸城已经快要支持不住了。关键时刻,一个人勇敢的站了出来,为赵国争取到了时间。
此人名为李谈,是邯郸城中一个小吏的儿子。他主动找到平原君提出建议,让他将家中小妾全部分发武器派往前线,同时散尽家财招募勇士组织敢死队。
平原君采纳了他的建议,募集到了三千多人组成了敢死队。于是李谈率领着这支敢死队,打开城门向秦军发起冲锋。
虽然包括李谈在内的这三千余人全部在此次冲锋中阵亡,但他们的舍命一博却让秦军全线后退了三十里,为魏楚援军的到达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等到秦军修整队伍重新来到邯郸城下时,魏楚的援军已然赶到,于是三国联手大战秦军。
最终秦军惨败,主帅王龁狼狈逃回,而相国范雎推荐的将领郑安平在被包围之后,率领麾下两万名士卒向联军投降。影响
此战的直接受益者是赵国。赵国经此一役后又成功得以存活,但赵孝成王和继任的国君昏聩无能,逼走了廉颇杀死了李牧,导致三十余年后,终于还是灭于秦将王翦之手。
魏国安釐王因为信陵君窃符救赵的举动与其产生了嫌隙,导致信陵君长期受到猜疑不得重用,最终郁郁而终,信陵君死后几年,秦国便灭掉了魏国,可见信陵君战力之强大。
秦国在长平之战后本可以一鼓作气灭赵,但因为范雎的错误引导致使邯郸大败。白起因拒不参战引起秦昭襄王的不满,被贬为士卒后最终被秦王赐死。
而权倾国内的相国范雎也因为此战失利而辞官,并于同年去世。
邯郸之战是秦国在战国末期少有的败仗,此战使秦国国力严重受损,秦昭襄王不得不放缓统一天下的脚步,将这一任务留给了自己的曾孙秦王嬴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