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要讲到司马懿,他是司马炎的爷爷。而司马懿有两个出色的儿子,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
司马懿死后把家族的事业交给了司马师,但司马师无子,所以他把司马昭的次子司马攸抚养起来,当作自己的儿子。司马师不长命,死的早,此时的司马家族正处于关键时刻。
年仅八岁的司马攸显然不能承担大任,所以司马昭继承了司马师的事业,扛起了司马氏的大旗。约定以后要传位给司马攸。但司马昭死后钦点的接班人却是司马炎。
因为当时司马攸的年纪尚小,虽然此时他已经十八岁,但此时的司马氏马上要面临的是代曹自立,当然是越大越好,司马炎已经三十了。更何况司马炎是嫡长子,是长兄,让他去拜弟弟司马攸多少有点说不过去。而且对于司马昭来说,司马攸虽然是自己亲生的,但名义上是司马师的儿子,如果他做皇帝,以后供奉的一定是司马师,而不是他司马昭。
总之,皇位又一次从司马攸身上擦肩而过。
那么,这一次司马炎死后,如果不立嫡长子继承皇位,那么舆论导向一定会落在那个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的司马攸,这显然是司马炎不想看到的。
如此一来,自家这一脉可就与皇位无缘了。
当然了,司马攸不长命,他没活过哥哥司马炎,要先于司马炎去世。
那么问题又来了,没有了司马攸的顾虑,为什么此时的司马炎依旧没选择废掉太子司马衷,另立他人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一个关键词——外戚。
司马衷的背后有着当时西晋王朝最为强大的外戚势力支持,即弘农杨氏。这个家族是相当强大的士族,起自有“关西孔子”之称的汉太尉杨震。在汉代乃是有名的望族,其祖上四世三公,名满天下。在汉末三国时期,其乃是士族阶层执牛耳者,这也是杨修敢在曹操面前如此自傲的原因。后来的隋文帝杨坚,女皇武则天的母亲,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据说都是弘农杨氏。当然,是真是假需另当别论,不排除以此来为脸上贴金之嫌。
而到了西晋,杨家女儿杨艳成为皇后,杨家一跃成为西晋第一外戚家族,国丈杨骏与弟杨珧、杨济权倾朝野,时称三杨。其家族势力足以影响西晋的国运。
在司马轨死后,司马衷是武元皇后杨艳唯一的儿子,更是杨家在皇族唯一的代表。他们的意见,是司马炎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要是司马炎选了司马衷,杨家定然会以自家人视之,多少会辅助其稳固朝堂。要是司马炎选了其他人,那么杨家很可能因为权力,会走到司马氏的对立面,届时又会是一场血雨腥风。
当然,除了杨家,还有贾南风代表的贾家。其当时官场的顶级士族,贾南风父亲贾充是司马昭的心腹,西晋开国元勋,也是西晋初期的重臣。
贾家女儿贾南风是司马衷的发妻,那么贾家自然要支持司马衷。
所以,即使司马炎有废太子之心,但在皇后重臣的保护下,司马衷依然可以稳坐太子之位。
此外,司马衷虽然自己人傻,但他却生了个好儿子,名叫司马遹。其人聪慧异常,小小年纪,却有一般成年人所不及的眼界和思绪。
有一次宫中起了大火,司马炎登上宫墙观看火势。年仅五岁的司马遹拉着司马炎走到暗处说:
“幕夜仓促,宜备非常,不宜令照见人君也”。
意思是,如此慌乱的局面,您不应该站在亮处,以免有人趁乱做一些事情。
司马炎很喜欢这个孙子,认为他像自己的祖父司马懿。
尝对群臣称太子似宣帝,于是令誉流于天下。
当时有相士说广陵有王者之气,司马炎立刻封司马遹为广陵王。司马炎想让自己的儿子活得短一些,自己活的长一些,让自己的孙子快快长大,继承皇位。
自此,有了隔代传想法的司马炎彻底放下了废太子的打算。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司马炎终究没能活的很长,没能等到孙子长大。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个被司马炎寄予厚望的孙子,虽然成了太子,但并没有坐上皇位。其因为得罪了皇后贾南风,受其迫害,被废掉了太子之位。这还没完,贾南风为了斩草除根,在司马遹被废后,依然没有放过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