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台百里镇,达溪河畔寻访古密须国

2020-12-06 19:17:21 作者: 灵台百里镇,

3000多年前的某日,平静的达溪河畔忽然狼烟四起,旌旗蔽日,一场天崩地裂的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交战一方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密须国,另一方是周文王领导下的周部族。

姬以“密人不恭,敢拒大邦”和以吊民伐罪为由,整军誓师出征,他联合了共国和阮国的军队,以摧枯拉朽之势,一举包围了密须国都城阴密。

密须王与大臣商议退敌的对策。由于姬昌已经买通了密须群臣,他们早已在心中支持姬昌,又认为推翻商朝的暴政是大势所趋,便在密须国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发动兵变,将密须王捆绑起来,交给了姬昌。

文王在灵台之上擂响了“密须之鼓”,

看清了民心向背

在百里采访,密须古国遗址的人文气息让人几乎透不过气来。

问陪同我们采访的工作人员:“百里镇如果改成密须镇的名称,是不是更响亮,更有由头?”

他笑笑却没有回答,因为百里镇的名称也有它的典故。

百里之名与春秋时的著名政治家百里奚有关:

百里奚,楚国宛城(今河南南阳)人,《东周列国志》《左传》《史记》等著作中都有大量他的记载。

他不幸沦为楚国奴隶后,被秦缪公以五张黑公羊皮换回,七十余岁在秦国当了上大夫(丞相)世人,称其为五羖大夫。他一直保持着爱民思想,勤勉政事,劳累不坐车,酷暑炎热不打伞,走遍国中,不用随从车辆,不带武装防卫,深得秦国百姓的信赖。对内,则提倡教化,开启民智,也就是精神文明,按照周朝的官制和朝仪,百里奚改变了秦国落后的国体;对外,搞好与邻国的关系,不兴战事,使秦国短期内大治。阴密县被秦缪公作为采邑封给了百里奚,从此百里奚的家人就在阴密一代居住生活。

今天的百里,远古时期叫做阴密,因百里奚的故事,被人们称为百里,一直流传到现在。

纪念一个不明天下大势、糊里糊涂身死国灭的密须王,还是纪念一个起自社会底层、深谙百姓疾苦的先贤,也许是后者更有意义吧。

再说到姬昌灭掉了密须国,夺得最富有价值的战利品——“密须之鼓”,他会做什么用途呢?

“密须之鼓”,史书记载犹多:灵鼓长寻(八尺为寻)有四尺,晋鼓六尺六寸等等,由此可以说明,密须之鼓确有实物。“在古代,鼓有多种,用途不一,其根源还是出自灵台的密须古国。”“密须之鼓”史书早有记载,鼓分雷、灵、路、贲、晋、皋六种;各鼓面不一、样式不同:有的八面,有的六面,有的四面,有的两面,有的很高,有的很大,有的很长。功能也不一致:有的用于祭奠天神,有的用于祭奠祖先,有的用于号令军事,有的用于号召百姓,还有的专门用于造乐。《周语》记载,取密须之鼓,阙巩之甲都是周文王在伐殷商之前的重要举措。密须之鼓不仅是礼制,也是一种权柄的体现,谁拥有密须之鼓就能号召百姓、引导思想,甚至公布其他部落的过失并追究责任。

周文王为了庆祝胜利,摸清商朝对自己征伐密须国的态度,看清天下诸侯的人心向背,在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时,决定打破只有商朝的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此修建祭天台,举行只有天子才能举行的祭天仪式。

“密须之鼓”在灵台之地擂响,周边的百姓纷至沓来,为修筑灵台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高耸的灵台好像一夜之间就从大地之上生长了出来。台下百姓顶礼膜拜,台上祥云缭绕,花雨缤纷,仿佛万千神灵齐聚天空,为生民赐福,这台便是后人所说的“灵台”。

缅怀与瞻望,忧思与豪情,国殇与民意……站在灵台上的周文王一定是百感交集,踌躇满志。

人类社会开始,战争就一直伴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有战争必有伤亡,有伤亡也一定有祭灵。为何周文王的这次祭灵在历史上格外凸现出来?使一处狭小的山川演绎出一串串历史佳话?让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方从此载入了史册,扬名于天下?

这是因为师出有名,以有道伐无道,才是人间正道。

监制:曹彦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