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二代”、“官二代”,现在已越来越沦为贬义词。信任“一代”们一定会向孩子传递正确的价值观,但大多数或许只停留在口头,能一马当先的很少,而孩子又都是“看样学样”的,说教再多,都抵不过典范的力气。
说完了范仲淹的“做典范”,再来看一下梁启超的“做朋友”。
我国前史上,有许多闻名的家训和家书。比方《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范仲淹的《教子家书》等,初中语文讲义里的诸葛亮《诫子书》,也归于家书。但我最喜爱的,是《梁启超家书》。
读梁启超写给孩子们的数百封家信,常常不自觉地为之感动,不论是讲道理,仍是谈日常,无不充满着温暖的父爱。所以你会觉得道理总是讲得如此顺耳,不是板滞的说教;日常也谈的那么生动,从不觉得无聊。
所以常有一种感叹:这大概是受新文化运动影响,我国前史上榜首位成功与子女做朋友的父亲吧!
说起“讲道理”,最经典的是1927年2月6日-16日的《致孩子们书》,其间2月16日写的内容,特别加了阐明:“这几张可由思成保存,但仍须各人传观,由于经验的话于你们都有利的。”
当时梁思成现已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了三年,感觉自己每天都在机械地绘图制画,如一个画匠一般,好像与自己当年的抱负渐行渐远,所以将这个困惑写信告知了父亲。
既然是儿子自动要求听道理,梁启超天然不会几句话敷衍,所以这封家书最能见他讲道理的水平。思成来信问有用无用之别,这个问题很简单回答,试问开元、天宝间李白、杜甫与姚崇、宋璟比较,其奉献于国家者孰多?为我国文化史及全人类文化史起见,姚、宋之有无,算不得什么事,若没有了李、杜,试问前史减色多少呢?
首要不急着讲道理,用古人做资料,提几个问题让你进入考虑。这段话的意思是,姚崇、宋璟走的是宦途,论社会地位和权利,是很高的;而李白、杜甫在文学成果上为前史增色太多,在这个层面上,姚崇、宋璟又算不得什么了。我也并不是要人人都做李、杜,不做姚、宋,要之,要各人自审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发挥其特性之专长,以靖献于社会,人才经济莫过于此。
然后再引出道理:有用无用其实没有定式,关键是发挥每个人的专长,对社会有奉献就是有用。便对你觉得自己天才不能负你的抱负,又觉得这几年专做板滞时间,生怕会变成画匠。你有这种感觉,就是你的学识在这时期内将产生前进的特征,我听见倒喜爱极了。
面临孩子在学业上的困惑和瓶颈,这种反向的必定和鼓舞,胜于全部说教和呵斥。孟子说:“能与人规则,不能使人巧。”凡校园所教与所学总不过规则方圆的事,若巧则要离了校园方能发见。
鼓舞之后是十分有道理的安慰,即告知你要安心在校园肄业,又告知你现在不要急,大成之日都在脱离校园之后。我国前辈说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两三年来蛰居于一个校园的图画室之小天地中,许多埋伏的机能怎么便会发育出来,即如此次你到波士顿一趟,便产生许多影响,戋戋波士顿算得什么,比起欧洲来真是“河伯”之与“海若”,若和天然界的崇高伟丽之美比较,那更不及万分之一了。但是令你触发者现已如此,将来你学成之后,常常找机会改变自己的环境,扩展自己的视野和胸襟,到那时分或许天才会迸发出来,今尚非当时也。
这一段仍是以安慰和鼓舞为主,没有在说教道理,但读起来真的十分中听。我生平最谨记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成,但问耕耘。”将来成果怎么,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则甚?一面不行骄盈自慢,一面又不行怯弱自馁,尽自己才能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能够无入而不自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奉献。我终身学识得力专在此一点,我期望你们都能使用我这点精力。
最终把道理总结在了“莫问收成,但问耕耘”的简略两句之上,后边的用词仍旧温文柔软,“尽自己才能去做”、“做到哪里是哪里”、“总有多少奉献”,都是口语化的中庸之语,讲道理的一起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