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历史上两位中华贤母之陶母湛氏与九江鹤问湖由来

2020-12-11 21:43:22 作者: 九江历史上两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贤母文明关于敞开文明、铸造道德作出了巨大的奉献。引以为荣的是,中华四大贤母,就有陶母、岳母二位与九江有不解之缘。

陶母湛氏丧夫后日子困难,但教子之志却坚决。子有松懈,断织而训;子送糟鱼,封坛而训;子迎客至,截发而训;子偶失酒,限约而训;子赴新任,题箴而训;子偶奢侈,三土而训。陶侃倾听母教,由孝而忠,由忠而廉。他紧记断织之训,苦读而至“笔翰如流”:紧记封坛之训,毕生康俭致使“竹头木屑”:紧记截发之训,终身六次平乱而不时“忧国忘身”:紧记限酒之训,偶逢三杯再劝也不逾“母约”;紧记题箴之训,谨慎治军而“赏罚黜陟”;紧记三土之训,凡遇部将旷费职事,则斥之“牧猪奴戏”而严惩。

岳母姚氏亦如此,从沙盘教字到刺字勉励,从教子忠国到栽树寄愿,终将岳飞培养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伟人。在她的精心教训下,岳飞学文习武,孝亲忠国,贤母的汗水培养出参天之树,慈母的大爱绽放出英豪之花。陶母湛氏

陶母湛氏(243-318),是三国时新干一商家之女,幼时读书习文,熟谙礼仪。16岁时嫁与吴国扬武将军陶丹。陶丹病逝后,湛氏携子陶侃回都昌老家寓居。湛氏一边以纺织营生,一边倾慕教子。后陶侃任太守、刺史,她移迁浔阳、武昌等地,仍尽心教子坚持廉洁本性。湛氏75岁病没,葬于浔阳,传说陶侃葬母时有异人化鹤而去,葬地旁的鹤问湖以此而名。

陶母的贤,培养出儿子陶侃的孝。陶侃在家中孝母,在朝廷忠君,在军中守廉。其曾孙陶渊明的身上,也有孝母、忠君、守廉的好质量,陶氏宗族几代人都深受陶母湛氏的影响,优秀的贤孝忠廉家风直至今日都坚持着。

教子惜阴

湛氏小时候受过一点启蒙教育,是个有少量文明的女子。她深知读书的重要,因此节衣缩食,以自己纺纱织布的菲薄收入供儿子读书。但是,陶侃生性贪玩,读书不用心,这可急坏了母亲湛氏。

有一个下雨天,因为家无斗笠、雨伞,陶侃无法上学,便蹲在母亲的织布机旁玩。陶侃眼睛盯着穿来穿去的梭子,甚是猎奇。湛氏见状,灵机一动,停下织布机,把小陶侃拉到身边,轻声细语问陶侃,教师教了什么课文,陶侃说教师教读,湛氏就让儿子背出来。陶侃便天真地叽叽喳喳地背诵,当背到“日月如梭,日月如梭”时,湛氏叫陶侃停下,让他解说,陶侃想了半响,吞吞吐吐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湛氏顺水推舟地指着手里的织布梭子启示,使陶侃懂了借岁月用功读书的道理。从此,他奋发苦读,成果不负母望,一举成才。

封坛退鲊

“封坛退鲊”的典故,出自《晋书》卷九十六《陶侃母湛氏传》。

陶侃少时,在浔阳作主管渔业生产的小官。少小离家在外,谨记母训,陶侃脚踏实地、毋忝厥职、待人和蔼、颇有分缘。有一次,他的部下见其日子贫苦,便从鱼品腌制坊拿来一坛糟鱼给他食用。孝顺的陶侃念母素常好吃糟鱼,便趁搭档出差鄱阳之机,趁便捎上这坛糟鱼,并附上告安信。

陶母收到信物,甚为侃儿一片孝心快乐。所以随口问送信物之人:“这坛糟鱼,在浔阳要花多少钱?”那客人不解其意,直夸耀说:“嗨,这坛子糟鱼用得着花钱买?去下面作坊里拿便是,伯母爱吃,下次我再给您多带几坛来。”陶母听罢,心境陡变,喜去忧来,将糟鱼坛口重封好,叫客人把鱼带回陶侃,并附上责儿信件。此书言辞严峻,书云:“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陶侃收到母亲回来的糟鱼与责书,万分内疚,深感孤负母训,立誓不再做让母亲忧虑之事。从此,陶侃为官公正廉洁,公私分明,直到晚年告老还家,他也一丝不苟将军资仪仗、库房亲身加锁,点滴交公。

截发延宾

陶侃年少时就有宏愿,家境却十分清贫,和母亲湛氏住在一起。同郡人范逵一贯很有声望,被推荐为孝廉,有一次到陶侃家作客。其时,冰雪满地现已多日了,陶侃家一无所有,但是范逵车马奴隶许多。陶侃的母亲湛氏对陶侃说:“你只管到外面留下客人,我自己来想方法。”湛氏头发很长,拖到地上,她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换到几担米。又把屋里每根柱子都削下一半来做柴烧,把草垫子都剁了做草料喂马。到黄昏,便摆上了精巧的饮食,侍从的人也都不短缺食物。范逵既欣赏陶侃的智慧和谈锋,又对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谢。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