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病源候论》版本流传考

2020-12-13 21:41:25 作者: 《诸病源候论

其一为南宋版别体系,此版别“盖南宋人从天圣校刊本而重刻者”(《经籍访古志》),但据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载,《巢氏病源》当为一千八百余候,与现行刊本之候数有收支。该版别自元代今后,国内已失传,但日本既知的却有两部:其一是怀仙阁藏本(现存日本宫内厅书陵部);其二是酌源堂藏本(此本20世纪后下落不明)。故现存该类传本,主要为日本医家据此二本影写及抄本。现存之刊本有日本天保四年(公元1833年)丹波元坚据怀仙阁藏本配补酌源堂本影写本、小岛宝素据怀仙阁及酌源堂两本影写本(现存台湾“故宫博物院”)、日本无名氏据南宋本抄本(现也存台湾“故宫博物院”,但仅存卷14~19)等。此外,1981年日本刊行的《东瀛医学善本丛书》中所收该书,主要是据怀仙阁旧藏南宋本影印。

其二为元刊本体系,元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泛论》(今北京图书馆及北京大学各存1部),是“据宋本重刊,而兼校改文字……唯标目增重刊巢氏及总字”(《经籍访古志》)。据马继兴考证此本系据宋本重刊,其篇目次第及内容与宋本不同。因为南宋刊本国内早已失传,故后世刊本均自此本衍化而来。现存此体系之版别有:明·汪济川、江瓘刊本《重刊巢氏诸病源候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经籍访古志》考证,其体式同元刊本,“不记刊行年月,似万历以上物”。明·汪济川、方鑛校刊本(歙方东云校刻本于聚奎堂,扉页作西爽堂藏板),书名《巢氏诸病源候论》,《四库全书》所录即为此本,此版别“版式全与前本(即汪济川、江瓘刊本)同,文亦不差一字,案方鑛未详何人,且汪济川与江瓘共刻此书,无复刻之理,意是书估欲其易售,妄改校者熊脾气耳”(《诸病源候论解题》)。“又有汪济川、方鑛校本,及吴勉校园本,俱是重刊前刻者(即汪济川、江瓘刊本)”(《经籍访古志》)。此外,明朝尚有嘉靖间刻本、万历吴勉校园刊本。

清代的刊本有:《四库全书》本(文津阁本、文溯阁本;分为67门,1739候);清乾隆五十一年丙午(公元1786年)抄本;清嘉庆十四年己巳(公元1809年)胡益谦经义斋刊活字本(简称《巢氏病源》),讹谬遗漏较多;清光绪元年乙亥(公元1875年)湖北崇文书局刻本,清光绪十二年丙戌(公元l886年)印本,清光绪十七年辛卯(公元1891年)湖北官书局重刻本,封面及扉页均题《巢氏病源》,但每卷首尾又题《重刊巢氏诸病源候泛论》,柯慎菴云:“是据袁寿阶旧钞传录,差胜胡本。”清光绪十七年池阳周学海氏校刊本(序称《新刻病源候论》,每卷首又题《巢氏诸病源候泛论》),署“隋太医博士巢元方撰”。周序称:“以家藏旧本排印,并取《外台秘要》及日本刻本校之。”而《日本访书志》考证:“光绪辛卯,池州周氏又刊此书,自称以旧本排印,实即胡益谦本也。”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公元1896年)博文书局石印本。

此外,尚有日本正保二年(公元1645年)书林万屋作古卫门刊行本,名为《巢氏诸病源候泛论》,“虽互有异同,然文字体式,不失元本之旧,较为可喜”(《经籍访古志》),以为其为重刊元本。还有同年上村次郎右卫门刊本。

近现代的版别有1912年湖北官书处重刊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民国25年刊;1956年公民卫生出书社影印本;1957年公民卫生出书社铅印本;1991年公民卫生出书社出书的丁光迪等校注本(以元刊本为蓝本)。

经过以上通检,修正严苛得出以下定论:首要,在北宋曾经,对《诸病源候论》一书,称谓纷歧,有六种之多,但“病源”这一关键词则是共同的,自宋朝今后即共同称为《诸病源候论》。其次,本书之卷目数自唐今后均为50卷,但“候”数有收支,导致这一成果的或许要素有:一是传抄版别纷歧,或许有遗漏;二为历代医家在传抄过程中,对类似的候目进行了删去;三是将类似的候目进行了兼并。一同,修正严苛看出《诸病源候论》的成书对后世中医学的开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隋代曾经,远至《黄帝内经》一书著作的年代,对病因、病机问题,虽有许多论说,但均系附论于有关华章中,或其他论著中兼论病源。自隋代巢元方、吴景贤等《诸病源候论》面世,表现了中医学术在病因、病机方面具有了体系的、全面的子音,在基础理论文献范畴,填补了一项空白。其内容不只学科完全,并且对病与证的病因、病机、病候以至于病变类型等各个方面,均具有较为翔实地论说,该书对后世影响较大,如唐·王焘的《外台秘要方》、宋·王怀隐等编著的《和平圣惠方》、刘昉的《幼幼新书》、明·朱橚主编的《普济方》以及日本医家丹波康赖撰写的《医心方》等医学名著中有关病因、病机的内容,大多根据《诸病源候论》,或以此书作为重要的参考文献,故《四库全书总目》称赞此书为“证治之津梁”。(乔文彪 孙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