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在陕西到处立碑的毕沅:生前极尽荣宠,死后却被皇帝恨之入骨

2021-01-01 12:52:05 作者: 这个在陕西到

关于毕沅被抄家的原因,许多说法都指向和珅一案。不过,也有说毕沅在任上时,呈现了巨额的财务亏空,朝廷追究其打压白莲教不力,乱用军需。也便是《清史稿·毕沅传》所写的那样:“(嘉庆)四年,追论沅教匪初起失算贻误,乱用军需币项,夺世职,籍其家。”

还有一事值得一提,那便是:陕西的古代帝王陵,民间有“七十二陵”之说,史载有79座,占全国现存帝王陵的近乎一半,除中华民族公认的鼻祖轩辕黄帝陵外,根本确认的有39座,其间,秦朝秦始皇、秦二世2陵;西汉10陵,陵前石碑均为毕沅所立。

所以,从以上种种来看,毕沅更合适做研讨。

看他终身成成果,一向没有中止过自己的学识研讨。他完成了《续资治通鉴》,还着手《史籍考》。正是因为毕沅对学识的固执,结交了许多文人学士,甚至于,许多名儒都成了他的幕僚,如:闻名学者章学诚、孙星衍、洪亮吉、汪中、段玉裁等皆曾受知其门下。

更何况,正是有了这些文人的相助,他才完成了史学和经学方面的多部作品。可见,相较于毕沅在学识上的成果,他在宦途上的作为就显得平平太多了。想想最初那晚他为何肯抽出时刻研读奏折:一方面是遵循做臣子的本分,另一方面他未尝没有将这些作业作为学识来做。

除此之外,毕沅的学识涉及面很广,喜爱金石地舆之学。或许,在这位学者看来,全国一切的工作,都能够做成学识。

仅仅,就如毕沅终身的崎岖,那时读书人能够挑选的路途实在太窄了。若是家境好倒也罢了,能够两耳不闻窗外事,静心忙着自己的学识。若是担负光耀门庭的重担,哪怕再不合适也得沉浮于宦途。当年,毕沅脱离京城到陕西担任巡抚,母亲张藻曾作《训子诗》勉励他:

不负平生学,弗存温饱志;

上酬高厚恩,下为家门庇。

参考资料:

【《清史稿·卷三百三十二·列传一百十九》、《清史稿·卷十一·高宗本纪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