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今天——1791年1月12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始形成

2021-01-02 21:41:25 作者: 历史上的今天

原标题:历史上的今日——1791年1月十二日,四大徽班进北京,京剧开端构成

在清代中叶,我国剧坛上,除了昆曲之外,民间的当地戏剧昌盛起来,如梆子腔、秦腔、徽调、楚调等,逐步构成花部(也称乱弹,指民间戏剧)与雅部(指昆曲)争胜的局势。其时戏剧扮演活动的中心,北为北京,南为扬州。北京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明的中心,也是戏剧荟萃的当地。江南的扬州坐落长江和运河的交汇之处,商业兴旺,其时又是盐商会集的地点。“商路便是戏路”,各地的戏剧艺人也就纷繁流向扬州。

还有一个特殊情况,乾隆皇帝从1751年起,曾先后六次下江南巡视,扬州成为他驻跸的地点。扬州一带的达官贵人、巨贾巨贾纷繁向皇帝献媚争宠。他们不惜重金,大兴土木,依山傍水制作起一座座美丽特别的湖滨园林,构成扬州北郊闻名的二十四景。扬州的巨贾素有蓄养戏班的习尚。得知乾隆喜欢戏剧,便把安排戏剧扮演作为迎驾活动的一个内容。乾隆还命姑苏编织、两淮盐务等官员选拔艺术精深的伶人进宫,以备承应。这些都在客观上促进了戏剧的开展。据史籍记载,在迎驾时节,扬州戏剧扮演极端昌盛;即便平常城里郊外的“堂戏”、“台戏”、“大班”等各种扮演也频频不断。

因为清廷最高统治者喜欢戏剧,凡皇帝、太后祝寿、皇室喜庆,都要举办庆典扮演,已成常规。1790年(乾隆五十五年)秋天,为庆祝乾隆帝八旬生日,扬州盐商江鹤亭(安徽人)在安庆安排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带领进京参与祝寿扮演。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北京的祝寿扮演规划隆重,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或弦歌高唱,或抖扇舞衫,前面还没有歇下,后边又已开场叫人瞻前顾后,眼花缭乱。真是群戏荟萃,众艺争胜。在这场艺术比赛傍边,第一次进京的三庆徽班即锋芒毕露,引人瞩目,成为徽班进京的开端。

尔后又有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安徽班相继进京。在扮演过程中,六班逐步兼并成为闻名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其时正是当地戏剧勃兴、花雅争胜的时期,一些新式的当地剧种,如高腔(时称京腔)、秦腔等已先行流入北京。徽班在本来兼唱多种声腔戏的根底上,又合京、秦二腔,特别是吸收秦腔在剧目、声腔、扮演各方面的精华,以充分自己。一起习惯北京观众多方面的需要和发挥各班艺人的专长,逐步构成了四大徽班各自不同的艺术风格,表现为:“三庆的轴子(指三庆班以连演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指四喜班以演唱昆曲戏著称);和春的把子(指以擅演武戏制胜);春台的孩子(指以童伶超卓)”。呈现了“四徽班各擅胜场”的局势。嘉庆、道光年间,汉调(又称楚调)艺人进京、参与徽班扮演。徽班又兼习楚调之长,为集合二簧、西皮、昆、秦诸腔向京剧衍变奠定了根底。因而“四大徽班”进京,被视为京剧诞生的前奏,在京剧开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清末宣统二年(1910),“四大徽班”已相继散落。四大徽班进京献艺,揭开了200多年汹涌澎湃的中国京剧史的前奏。

汉剧流行于湖北,其声腔中的二黄、西皮与徽戏有着血缘关系。徽、汉二剧在进京前已有广泛的艺术融合。继乾隆末年,汉剧名家米应先进京后,道光年头(1821年),先后又有闻名汉剧老生李六、王洪贵、余三胜,小生龙德云等入京,别离搭入徽班春台、和春班演唱。米应先以唱关羽戏著称,三庆班主程长庚的红净戏,皆由米应先所授。李六以《醉写吓蛮书》、《扫雪》见长;王洪贵则以《让成都》、《伐鼓骂曹》而享名;小生龙德云善演《辕门射戟》、《黄鹤楼》等剧;余三胜噪音浑厚,唱腔美丽,文武兼备,以演《定军山》、《四郎探母》、《当锏卖马》、《碰碑》等老生剧目著称。汉剧艺人搭入徽班后,将声腔曲调,扮演技术,扮演剧目溶于徽戏之中,使徽戏的唱腔板式日趋丰厚完善,唱法、念白更具北京地区语音特征,而易于京人承受。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各台甫班,均为老生担任工头。徽、汉合流后,促成了湖北的西皮调与安徽的二簧调再次沟通。徽、秦、汉的合流,为京剧的诞生奠定了根底。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