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触摸他们的灵魂: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扎西才让访谈录

2020-10-11 00:01:44 作者: 用文字触摸他

用文字触摸他们的灵魂

——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获得者、甘南州作协主席扎西才让访谈录

记者 王朝霞

国庆节前夕,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铁凝出席典礼并致辞。颁奖典礼由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主持。甘南州作家协会主席、藏族诗人扎西才让斩获“骏马奖”诗歌奖。评委会给予他的授奖词为:“扎西才让的《桑多镇》中,生命中每一个细节都熠熠生辉,这是情感的辞书,温婉是语言的质地,也是对万事万物的领悟……”

扎西才让,又名杨晓贤,男,藏族,70后,甘南临潭县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甘南州作家协会主席。第二、三届“甘肃诗歌八骏”之一,第四届“甘肃省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获得者。著有诗集《七扇门》《大夏河畔》《当爱情化为星辰》《桑多镇》,散文集《诗边札记:在甘南》,中短篇小说集《桑多镇故事集》。先后荣获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甘肃省黄河文学奖、海子诗歌奖。

近年来,扎西才让凭借实力多次斩获各类文学大奖,他创作的“桑多镇”系列作品成为了众多外地作家诗人乃至游客了解甘南的一个窗口。而此次他获得国家级“骏马奖”,又让更多的人记住了“甘南”这个名字。于是,记者专访了从北京载誉归来的他。

记者:首先热烈祝贺扎西才让先生获得“骏马奖”。单就这个奖项的影响力来说,这份荣誉不仅仅属于您个人、也属于甘南,因为很多人是通过这个大奖知道了您,又通过您知道了甘南。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萌生出要写“桑多镇”这么一个地域特色非常鲜明的系列作品的?

扎西才让:2013年8月,我和一群作家前往一个名叫玛曲的县。在玛曲县阿万仓湿地的观景台上,放眼四望,脚下是甘肃,南面是四川,西面则是青海,有三条草原河与黄河汇流,万里晴空之下,南风徐送,夏草浩荡,草原河确实如银色哈达,蜿蜒曲折流向远方。此情此景,让我突然想起文学创作的事来。为了便于研究不同类型的文学样式,我们人为地将其分成了不同的体裁,并且给写作者赋予不同的身份:小说家、散文家、诗人、剧作家、评论家……我常想,这样的分类,会不会限制我们的写作方向?会不会影响我们的写作道路?著名作家阿来,在最近接受傅小平访谈时,也表达了他的观点:“在我心里,更多就一个文章的概念,其他什么都是可以打通的……我们自己画地为牢,自以为写散文像散文,写批评像批评,其实是自己把自己困住了。”

我在阿万仓景区,看到的不是过于清楚分明的三省地界,也不是几条河流的异道殊途。我目睹的,只是一个广阔宏大的地域,只是万涓成河的图景,是万物归一的事实。那么,在文学创作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这样的视野和追求呢?我个人在创作桑多题材作品时,根据内容的不同,就有诗歌、散文、散文诗甚至小说等文体的实践。

桑多,在藏语里,是“大夏河源头”的意思。而大夏河,藏语名桑曲,史书上叫漓水,是甘肃省中部重要河流之一,发源于甘南州夏河县境内,流经河州,注入黄河。我工作且生活的地方,算是大夏河的上游。从1999年开始,我就关注此地的历史沿革、宗教文化、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了解得多了,就有创作“文学桑多语法世界”的冲动。

记者: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乡,无论我们走多远、走多久,最终在意识和情感上自觉回归的,仍然是那个魂牵梦绕的地方。“桑多镇”是否就是您精神版图上始终存在的那个故乡?

扎西才让:嗯,正是。现实中的桑多镇,有另外的名字。起初,我用诗歌来表现她时,她叫羚城。我用散文来呈现她时,她有一个藏族名字:黑措。后来,我用小说来完善她时,她是甘南这块土地上许多小镇(譬如拉卜楞镇、扎古录镇、柳林镇、城关镇)的综合,她的身上,有着其他小镇的影子、故事甚至灵魂。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