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书写成都街头文化、茶馆与袍哥,历史学家王笛带着乡愁挖掘成都秘史

2020-10-13 17:16:45 作者: 30年书写成

“日常生活看起来没有意义,其实后面隐藏着非常重要的东西。”王笛说,他写成都茶馆,表面上看起来是研究日常生活,但后面其实隐藏着文化冲突,即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保护地方文化等多重问题。

查阅老报纸就整整一年

进入微观历史世界,王笛面临最大困难在于,关于民众的历史资料本来就少,资料寻找自然异乎寻常的困难。

王笛几十年前就到成都市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四川省档案馆、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寻找资料,那种感觉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常常是寻找一天也一无所获。王笛回忆说,写第一本研究成都的著作《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之时,他将1912年至1949年在成都出版的《国民公报》查阅了整整一年,当年是通过通过馆际借书,把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所藏微缩胶卷借到霍普金斯大学,每天到校图书馆放在阅读器上逐页查阅。所复印下来的这些报纸的总字数应该有几百上千万字,但《街头文化》最终采用的微乎其微。

王笛寻找资料,有任何蛛丝马迹都不会轻易放弃。上世纪90年代末,经过五年多努力,他在成都档案馆等地查找到关于成都社会的各种珍贵资料,他将复印件装到手提箱带上飞机,须臾不敢离。这些资料有的体现在《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1900-1950)》。去年秋天,王笛听闻四川大学有一批“麻袋资料”要淘汰掉,他想这些资料与自己的研究或许有关联,于是雇用当地研究生帮他筛选,目前他正在仔细整理和筛选这30多个文件夹的资料。

“怎样弥补资料的不足,我求助于文学的描述。”王笛有一个观点,不要过度迷信档案,他在研究袍哥过程中就发现,有的袍哥被抓就有出打成招的假口供。他认为,一些文学叙述某种时候真实性更高。因此,他写茶馆就借用李劼人《死水微澜》对茶馆的描述,王笛认为,作者在晚清生活过,经历过那些事件,茶馆民众生活的描述来自于他亲自的观察,是可信的。

在王笛看来,了解20世纪下半叶的普通人的生活,莫言写的土改,梁晓声的北大荒知青,金宇澄写的上海市民生活,更不要说路遥笔下的《平凡的世界》的黄土高原,都来自其亲自调查或经历,这些事情历史学家没有做,但文学家做到了,“这些文学作品基于生活,不是凭空想象,所以我对文学资料非常重视。”

“在澳门,我其实在关注秘密社会的问题。”王笛更提及,澳门未经历过战争,资料保存完备,这对研究澳门有很多有利条件,“写完袍哥的下一步,我将准备采访《濠江风云》参与制作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