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创全场景智慧 构筑城市美好生活

2020-11-04 07:22:42 作者: 共创全场景智

9000多条道路,总长6000多公里,在中国道路车辆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AI在改善拥堵问题;从购票、值机、托运到安检、登机,今天的出行体验,刷脸就能在机场畅行无阻。

这些场景并非科幻电影虚构的情节,而是切实发生在我们每个人身边的事,在不知不觉中,城市的智慧化进程正在逐渐超越每个人的想象,小到衣食住行、大到产业发展,一幅全场景智慧城市的蓝图正在徐徐展开。

全场景智慧城市,全面启航

根据住建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发改委所确定的智慧城市相关试点,目前,我国智慧城市试点数量累计已达749个。

这样的推进速度之下,现阶段中国已经形成多个智慧城市群。2020年以来,中国市场支出规模达到1732亿元,较2019年同比增长12.7%。

纵观智慧城市发展历史,智慧城市建设要经历四步:第一步是数字化,做好基础设施的建设,这是智慧城市的初级形态;第二步是网络化,通过网络将数字化的城市要件连接起来,实现数据交互共享;第三步是智能化,即在网络传输的基础上实现局部智能反应与调控;第四步是智慧化,即万物互联,公共服务、企业发展、城市治理等诸多方面有机融合、智慧共通,走向全场景智慧。如果说从数字化迈向智能化是智能城市立意蓄势的上半场,那么从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进化,可以看作是智慧城市全速发展的下半场。

下半场指向三个关键词:强政、惠民、兴业。强政是让城市治理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感知与预测,城市综合治理效率与服务水平全面提升;惠民是让公共服务从单一服务模式走向差异化服务模式,从固定地点服务走向随时随地服务,实现全面的智慧化;兴业是让企业借助智能的手段,极大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全产业的智能升级。这是一座“全场景智慧城市”所应该涵盖的方方面面。

所谓全场景智慧,不是一时一地的局部创新,而是随时随地的全流程联动,不是单兵突进的孤立应用,而是融汇贯通的聚裂效应。虽然每个城市资源禀赋不一、发展条件各异,但归根结底,城市是人的聚居地,是生活、生产等一切要素的“集大成者”,对应的智慧城市也应是覆盖全域、联接万物的“全场景智慧”。

全场景智慧城市建设,蕴藏着巨大的创新供给和广阔的需求空间。在如何建设全场景智慧城市上,华为认为有四大关键点:首先是大力发展基础创新,基础创新的深度决定着全场景智慧城市的高度,智慧产业的水平影响着智慧城市的“含金量”;其次从智慧城市发展来看,如何让AI普惠,让人们用得起、用得好、用得放心是发展全场景智慧的关键;再次,智能时代不是单一技术发展的时代,而是多种技术相互融合的时代,中国5G建设为智慧城市打开无限想象,更重要的是5G、云、AI等新技术只有融合发展,才能支撑全场景智慧的实现;最后,全场景智慧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创。华为希望联合更多的伙伴,共同推进产业生态的发展。

智能体,让智慧深入城市每个角落

在今年HUAWEI CONNECT 2020期间,华为发布了“智能体”,这是业界首个针对政企智能升级提出的系统化参考架构。客户和伙伴可以基于智能体打造自己的智能方案,建设全场景智慧城市。智能体由智能交互、智能联接、智能中枢、智慧应用四层组成,有机构成云网边端协同的一体化智能系统。它以云为基础,以AI为中心,通过云网边端协同,构建开放、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确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能系统,为城市治理、企业生产、居民生活带来全场景智慧体验。

智能体最大的特征是云网边端协同,通过5G、云、AI、智能边缘的深度融合,可创造出丰富的智慧体验。以深圳天气预报场景为例,在全市分区部署高清摄像机采集天空的云、雨、雾等图像数据,通过5G将收集到的数据实时回传到云上,把各区的数据拼成云天全景拼图,再和气象雷达数据拟合,使用AI技术就可以精准预测4小时以内的天气变化。同时,把云端训练好的模型推送到边缘,让摄像机也能实时识别微雨、雾等细微天气变化,通过云网边端的一体化协同,提供智慧的气象应用,让用户通过手机,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方圆一公里的天气变化,根据变化作出行程安排。

 1/2    1 2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