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除“奇葩证明”,倒逼“无证明”改革

2020-11-05 09:19:21 作者: 根除“奇葩证

根据群众在国务院“互联网+督查”平台反映的“公证书办理难银行存款无法取出”问题线索,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第十一督查组赴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进行了实地督查。督查发现,群众反映情况属实,惠州市惠阳区公证机构存在不担当不作为、为民服务意识不强、漠视群众利益等问题,导致群众七个多月无法办理继承公证。

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简政放权的决心和力度都是空前的,真正使简政放权“简”到实处、“放”出实效。其中,比较突出的一点,就是取消一些可有可无的证明。然而,广东惠州的陈先生为了继承已故父亲的一笔存款,踏上了办理继承公证、证明“我爸是我爸”的漫长循环:在7个多月里,陈先生为此事多次奔波于银行、公证处、派出所和居委会之间,但问题迟迟解决不了。可见,一些“奇葩证明”,并未完全销声匿迹,有的依旧是群众“办事难”的主要症结。

据媒体统计,人一生要同70多个证件打交道,这勾起了人们对“办证难”的痛感。然而,除了这些“必备”的证件之外,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还需要办理千奇百怪的证明。比如,证明你妈是你妈、证明你没犯过罪、证明你没结过婚、证明你没有要过孩子、证明你没买过房,等等。这些“奇葩证明”,让人疲于奔命。事实上,在现有技术和管理背景下,证明公民的身份,一张身份证即可,何须还要那么多重叠、狭义的证件和证明呢?

“奇葩证明”事件表明在一些地方,简政放权未能真正落到实处,存在审批、证明事项该取消未取消、该下放未下放,或“明减暗增”的问题。证明过多过滥的背后,潜伏着权力部门层层“设卡”、个个“伸手”的魅影。一些公共服务机构,借办理证明之机乱收费敛财,已经个别地方的“潜规则”。可见,只有彻底根除“奇葩证明”,才能铲除滋生“办证经济”的现实土壤。一旦没有了利益牵绊,“办事难”的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换言之, 只有根除“奇葩证明”,才能倒逼“无证明”改革。首先,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均应“壮士断腕”,自断利益链,推进“无证明”改革,给审批松绑,给公众减负。比如,群众和企业到公共服务窗口办事,无需提交要自己跑腿去开具的证明材料,通过直接取消、告知承诺免提交、数据查验和部门检验取代等多种方式,由过去群众“多跑腿”,变成了工作人员“多动手”,以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提高群众的满意度。同时,应完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公共服务联动机制,实行“一证通办”,即让身份证承载更多的个人信息内容和公共服务功能;使之既是一个“义务证”,更是一个“权益证”,实现公民“一证走天下”的目标。

文/汪昌莲

图源/视觉中国

内容来自北京头条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