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相差 25 元是“杀熟”?看商家玩阴的还是来明的

2020-11-08 13:56:43 作者: 价格相差 2

双十一第一波预售结束,在接到快递的那一刻,内心的激动之情是否让你忽略了可能已被电商杀熟的"暗箭"呢?

前段时间,北京的韩女士就遭遇了大数据杀熟。10月16日,她在使用手机在某电商平台购物时,中途错用了另一部手机结账。没想到,有了意外发现。

明明是同一商家的同一件商品,韩女士用经常使用且已有12年"高龄"的高级会员账号购买,居然要比自己另外一个只有5年多的普通账号贵了25块钱。据韩女士介绍,她的高级会员账号已经消费了近26万元,而普通账号仅2400多元。

感觉被骗的韩女士通过央视网曝光了自己的遭遇,然而她的经历究竟属于电商杀熟还是正常营销,网友们的看法出现分歧。

是否"被杀熟"网友存在争议

律师:看商家玩阴的还是来明的

"五年消费两千多,属于不活跃用户,平台为了留住不活跃用户,也会发券的,基本操作,因为默认你老用户会经常购买,哪怕给券少",在网友@我可能是女王看来,韩女士的经历并不属于被杀熟,而只是电商平台为促活采取的营销手段。

正如该电商平台在回应韩女士的疑问时所说的那样:"系统会根据账号信息发送优惠券,不是每一个账号都有。"

也有不少网友持相左的意见,他们认为这种现象就是利用消费者的无知来"薅羊毛"。网友@狂欢菌可以理解商家为了抢用户而采取一定的营销手段,但前提是需要标注清楚规则,"标注新人用券还差不多,各大平台都在抢用户不用点营销是不可能的,如果VIP比普通或新用户还高那就说不过去了!"

该电商的做法的确不算个案,电商平台为了吸引非活跃用户,会通过大额优惠券的方式给予其更多的优惠活动,从而提升消费者对平台的依附力。

高先生经常使用某款旅游App订酒店,有一天他突然发现用老婆的手机搜到的同家酒店价格却是不相同的。"我老婆不常使用这款App,她搜索到的价格要比我搜索到的低很多。"在他看来,这是平台根据他的使用习惯,故意利用大数据杀熟。

电商平台的这种做法究竟是不是合理的?是否属于被韩女士和高先生所质疑的"杀熟"行为呢?

四川卓安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小明认为,大数据"杀熟"一般是通过技术手段,对消费者区别对待,主要是对老顾客设置更高价格,对新顾客设置低价格,这种操作通常是隐蔽的,消费者本人不知情;而正常拉新营销是公开活动规则,什么条件可以享受什么价格,所有消费者事先都知晓。

可见,消费者是否知情成为鉴别大数据杀熟的关键。

韩女士事先并不知道普通账号可以领一张"满69减25"的优惠券,"没有对比的话,咱们就不知道我被‘杀熟’了,或者说根本不知道我还有更优惠的一个选择"。韩女士遭遇的这种"区别对待"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迫接受的,是大数据杀熟的表现形式之一。

关于如何鉴别的问题,广西广正大律师事务所雷家茂律师指出,要看其宣传、展示页面是否作出特别说明,如明确标注有新客、新号、首次消费可以领取优惠券、满减等信息,规则是明确的,且无论用新号还是老号登陆页面展示的信息均是同一的,则为正常拉新的营销手段,反之则不是。通俗来讲就是商家玩阴的,还是来明的。

大数据杀熟存在隐蔽性

维权支招:消费者留存证据是重要一步

正如韩女士和高先生所说的那样,如果不是无意之间的对比,他们根本不会知道自己被电商"忽悠"了一把。隐蔽性成为大数据杀熟的重要特点之一。

在网友@moliyanyan看来,大数据对顾客弃熟爱生,优惠已经变成了动心眼儿的游戏。"这不是鼓励大众不要只追随某一家电商平台和卖家,要花心注册多个购物网站(淘宝,京东,苏宁,拼多多)飘忽购买,多多比价才能得到真的实惠。"

所谓"货比三家"正是这个道理,不同的电商平台,不同的手机账号在购买同一件商品时都是存在差异的。虽然大数据杀熟存在隐蔽性,但要鉴别也并不是很难,这就要看消费者的细心程度和维权意识了。

 1/3    1 2 3 下一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