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网讯这几年,市里的重大演出活动中,常能看到王琴的身影。她在舞台上,时而娇俏,时而活泼,时而英姿飒爽。乡土气十足的柳琴戏因她的表演多了许多高雅。
出身徐州梨园世家的王琴,从小就是趴在舞台上长大的。9岁即登台演戏,顺理成章进戏校,作为尖子生、重点培养对象进入省柳琴剧团,一路顺风顺水。2016年,已是国家一级演员、每年主演多部大戏的王琴,抱着“宿迁是柳琴戏的发源地,我要为宿迁柳琴戏做一点事”的想法,毅然决然来到宿迁。一晃5年过去了,王琴已成为宿迁柳琴戏的一个文化符号,但她觉得自己“可以做得更多”。目前,她担任宿迁柳琴剧团副团长。
王琴
9岁登台 柳琴戏陪伴她长大
1976年,王琴出生在徐州一个梨园世家。从三四岁起,母亲便教她唱柳琴戏。9岁时,她进入徐州艺术学校,工文武花旦。19岁时,王琴进入省柳琴剧团工作。当时柳琴市场不景气,剧团便成立了歌舞演出团。王琴被分进演出团学舞蹈,白天伴舞演出,晚上回团排戏。这段经历持续了四年,这让王琴后来在戏曲舞台上,肢体表现更有美感。后来,王琴到南京艺术学院学习,接触到了民族唱法,并将之融入柳琴戏的唱腔中,形成了混合声唱法。这种唱法年轻观众很快就接受了。她一直坚持自己的创新之路。
2013年,王琴到湖北潜江参加全国小戏小品大赛,专家对王琴的唱腔与表演都给予高度肯定。
抛弃旧日荣光 只为宿迁柳琴戏发展
作为中路柳琴戏的代表,柳琴戏在宿迁的发展,距今约250多年历史。宿迁柳琴戏是以皂河为中心流行于宿迁地区的代表性地方戏之一。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柳琴戏和其他戏曲剧种一样,生存艰难,人才流失严重。为了复兴地方剧种,2015年,宿迁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市湖滨新区管委会决定共同打造大型柳琴戏《古城拉魂》。王琴应邀出演女主角凌雪琴。
为了广泛听取老百姓的意见,《古城拉魂》剧组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演出了一百多场,受到群众广泛欢迎。有一位乡镇干部追着剧组连续看了三场。还有人磨着王琴要学一些柳琴戏的唱段。
2016年,宿迁向王琴发出邀请,请她加盟即将成立的宿迁市柳琴剧团。此时,王琴是省柳琴剧团力推的花旦演员,每年有两部大戏、四部小戏的演出计划,但她放弃了这些,来到宿迁。“宿迁和徐州一样,同属中路柳琴。因为省柳琴剧团在徐州,所以徐州传承得挺好,人才也比较齐备。我来宿迁,希望能为宿迁柳琴戏做一些事。”回想当年,王琴说。
守清贫耐寂寞 期待以戏带团
王琴在宿迁的家,就在皂河乾隆行宫里。小小房间里有两张床,两个演员住一起。吃饭时间,她拿起饭碗去排队打饭。舞台上光鲜亮丽的主角,台下生活非常简陋。“这里远离市区,又在景区,一到晚上大家也没地方去,就只能在房间里待着。有戏排的时候还好,没戏排的时候挺寂寞的。”王琴说。放弃城市生活,与家人相隔两地,在皂河过着集体生活,这些王琴都不在乎。“戏曲演员就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因为有很多师兄弟在影视行业发展,2005年,王琴开始接触影视圈,先后在十余部电影、电视剧中饰演角色。与戏曲排练相比,影视剧拍摄时间短,收益更是不可同日而语。王琴的几部电影都是20多天就完成拍摄。但是每一部柳琴戏的排练时间少则三个月,多则半年。每有大戏排练,她每天都要练上无数次。晚上别人下班了,她还待在练功房练白天排的戏,就是为了台上那一刻绽放。寒冬腊月,她每天衣服都是湿的。
《清清骆马湖》剧照 王琴(左)
演出一场是100块钱,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龙套,所有演职人员拿一样的演出费。王琴说:“我不在乎。我喜欢演戏。我只要有戏演就满足了。”排《古城拉魂》和《清清骆马湖》时,她推掉了三部电影、一部电视剧。她说:“拍戏什么样的演员都不缺,但是唱戏,不是哪个演员都能唱。”王琴认为:“一个剧团要想发展,必须要有领军人物。从我这个年龄来说,也只能再唱几年了。所以我非常希望能用这几年时间,多排大戏,以戏带人,传承、发展宿迁柳琴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