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澧县的初中生郭沛文,在了解韩寒、郭敬明之前,只看过《哈利波特》和一些语文课本推荐阅读的名著,尝试编排过一个将道士、吸血鬼杂糅到一块的奇幻小说。
了解“新概念作文大赛”之后,郭沛文萌生了用写作改变命运的想法。“(他们)也让我有一种自己也有天分,可以做作家的错觉,在压抑的学校生活中,这种理想确实支撑我了很长一段时间。”郭沛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
也有些年轻的文学爱好者,虽也身处“80后文学明星”最红火的年代,但对这些人的作品兴趣寥寥,比如李唐。李唐最早对文学有兴趣,是在父亲的旧书架上,找到一本《叶塞宁诗选》。他被其中描述俄罗斯风景的句子打动,开始模仿叶塞宁写作诗歌。
高一那年,李唐在网上阅读了能找到的几乎所有国内著名诗人的诗歌作品。“那时我满脑子都是北岛、海子那个年代的人,幻想可能会成为下一个北岛,没想过韩寒、郭敬明那种身份。”李唐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时,他将自己的诗歌发布在BBS上。网友得知他是90后都很惊讶,“90后都开始写作了?”
超越与分化
郑在欢和郭沛文,亦没有停留在“青春文学”的阅读中。彼时市场热捧的“青春文学”,更像是一个带领他们走进通往文学世界的入口。他们从入口进去,见到更为多元的作品,并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学观念。
差不多在阅读韩寒作品的同时,郭沛文迷上了社会派推理小说家劳伦斯·布洛克的作品,高中那会儿,也在看一本名为《推理》的杂志。“(推理小说)吸引我的一个是逻辑,另外,对于推理小说中由毒品、妓女、赌场这些社会阴暗面,会有一种好奇”。郭沛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那会儿,他在尝试写一篇名叫《不嚷婵》的推理小说,多年之后,他将这篇高中习作中的一些情节,挪用到了第一部出版的长篇小说《冷雨》中。
高中毕业之后,郭沛文在长沙理工大学读新闻学,后来去了长沙本地媒体《晨报周刊》做记者。2016年,郭沛文决定辞职。“当记者会有一种无力感。”郭沛文对《中国新闻周刊》回忆,辞职之后,由于没有合适的新工作,就决定先在家写小说。
他的小说创作,与他曾经媒体人的经历有种隐秘的关联:他决定是否创作一部小说,往往是因为一个社会议题是否值得关注。比如,他有亲戚是性少数群体,于是他写作了长篇小说《冷雨》,用罪案的外壳,探讨性少数群体的处境。
郑在欢开始更广泛的文学阅读,则是在一次获奖之后。2009年,郑在欢从浙江余姚,来到北京,在大红门批发城柜台上卖货。那会儿,他第一次买了一部智能手机,诺基亚N72。他上网时,看到一个叫“空中网”的网站正在办一个文学比赛,头奖奖金30万。这打动了他,于是每天在看柜台和坐公交的路上,在手机上写小说。
他在“空中网”连载的两篇小说,一篇是讲一名杀手的故事,故事中有他个人经历的影子:主人公叫乐子,16岁离家出走,流浪到广州一个全是流浪者聚集的地方。另一篇是玄幻小说。最终,写杀手的小说获得“三等奖”,奖金8000元,他骑着送货的电动车到中关村领奖。
获奖之后,郑在欢认识了在这次活动中同样获奖的青年作家魏思孝。后者给他推荐了很多严肃作家的作品。有大概四年,他全职在家读书、写作。这四年,像是他对于文学的一次自我教育。每天待在家里,看海明威、鲁尔福等作家的作品,也找电影来看。交流的人只有女朋友。
辞职第三年左右,他在70后作家阿丁创办的一个文学平台上,写作一篇名为《红星》的小说,故事原型是他家乡村子的一个傻子。之后两个月,他几乎以一天一篇的速度,用幽默的笔调,写完了家乡的往事,最终集结为他出版的处女作《驻马店伤心故事集》。
2019年,《中华文学选刊》杂志曾组织了一次针对35岁以下青年作家的问卷调查,调查几乎囊括了所有在各级文学期刊发表过作品的青年作家,其中90后作家65人,最年轻的生于1997年,这是当下已知的浮出水面的全部90后作家。这些年轻作家中超过70%的作者已出版了个人作品集。据不完全统计,有超过50%的作者曾获得各类纯文学奖项。其中也纳入了部分出版过畅销图书的作者、类型文学领域代表作家与活跃于豆瓣、“One·一个”及各种网络文学社群的写作者。“90后作家差异性还是挺大的。”该刊主编徐晨亮对《中国新闻周刊》说,“暂时还未浮现出能代表一代人的指标性作家与群体,或是被普遍遵循的写作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