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德明
岭南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
为什么在新时代这样一个历史语境下,自然生态被我们作为一个关键词提取出来?因为新时代,我们提倡很多理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绿色环保、垃圾分类等等里面都有生态的意思生态的观念,而这种生态的意思和生态的观念,实际上是把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者容纳在一起,聚合在一起。
李宾
泸州老窖企业文化中心总经理
我觉得诗歌要区分好与坏,当然好与坏没有统一的标准,还有快与慢、时间与空间的因素,但我非常反对用现在新媒体的算法来评判,好像点赞量大的就是好诗,《诗经》也好,《周易》也好,因为很难读懂,它在短时期的阅读量是低的,但是它流传得久,所以要看时间和空间转换的关系。还有就是经典与通俗的问题,真正能够流传下去的,还是经典的好诗。
今天论坛的一个关键词是自然,敬畏自然,其实这跟泸州老窖也是相通的,我们的企业哲学是“天地同酿,人间共生”,因为好酒是上天所赐,泸州老窖崇尚天地,酿法自然,我们的传统工艺都是依寻自然的结果,就是万物与我为一。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是非常渺小的,我们要做的就是遵循自然,顺应自然的发展
李海洲
诗人、作家,《环球人文地理》刊系、摄程网总编辑
自然和生态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我的工作。我们所面临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地球,我们唯一要做的只有两件事,就是保护与拯救。就像泸州老窖要守护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保护也就没有泸州老窖。对自然和生态,我们除了保护和拯救,内心是两个字——诗意,所有的山水诗都来自于这里,从谢灵运到王维,我们保护和拯救的目的就是为了内心有一些诗意。
谈到新时代文化建设,我觉得就回到一句话:内容为王,我从来不担心纸媒的消亡,我觉得它永远不会消亡,我也不会担心书籍的消亡,好的东西是有人挖掘出来的。
王若冰
诗人,天水市作家协会主席、《天水晚报》副总编辑
我这十多年来,由于跟大自然的结合,对大自然的迷恋,这不仅开拓了我写作的天地,也丰富了我对诗歌对人生方方面面的理解。谈到自然和生态问题,我觉得每个生命体本身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写作者你如果离开跟自然的一种交往交流,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讲天人合一,那就是生命本体,你要真正认识理解生命,就要投入到大自然里面去。诗人,也是人类灵魂的先行者。我觉得如果对自然不敬畏,就不会敬畏生命,对大自然不理解,就不可能真正的理解生命。回归自然,回归到对大自然的书写,我觉得这就是回归到了诗歌本身,文学本身和艺术本身。因为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产生源头也在那儿。
谈到诗歌传播生态,这个生态也要我们自己来创造。另外我觉得目前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新媒体诗歌编辑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问题,这可能是最关键的问题。
黑陶
诗人,《江南晚报》人文周刊主编
众所周知,诗歌本质上表达的肯定是人的生存生活的一些基本的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命题,不过诗歌的这种普遍性是通过每一位诗人的特殊性来呈现的,优秀的诗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位诗人的特殊性,可能是由这样几种因素构成:诗人所置身的独特的地域;诗人独特的精神气质和生命气质;诗人的独特语言结构。这几种因素当中,独特的地域就契合了今天论坛自然和生态的主题。每一位诗人都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而对于每一个地域公众性的固有印象,我们要去警惕。我感受到的江南元素可能恰恰不是杏花春雨,而是火焰和大海,我觉得江南元素当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可能被藏起来,被严重的忽视了。作为一个诗人来讲,一定要在公共性的词语当中,把诗人个体的那种血肉的东西充实进去,这样才能把这些公共的词语变成属于个人的、独特的、诗歌的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