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历史之夜”采用“云分享”模式
作为口述历史领域的年度盛会,口述历史国际周每年推出的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示格外引人注目,是国内外口述历史团队展示项目成果、汇报项目进展,互通信息有无的重要平台,也是口述历史理论落地生根,学界、公众了解口述历史研究最为直观的窗口。
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分为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展和国际口述历史项目分享两个环节。项目展旨在展示口述历史研究和实践的新成果,以影音图文的直观方式,让更多的口述历史项目、机构、书籍和影视作品为大众所知。
在静态项目展征集的基础上,项目分享由知名专家学者和资深实践者组成的评审组,在众多参选项目中评选出优秀项目进行分享,旨在鼓励和支持更多的口述历史从业者。
这一环节以“口述历史之夜”而著称,本次分享采用“3+2+1”的“云分享”模式:大庆师范学院大庆精神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立勇,广东广播电视台节目主持人、节目监制、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得主骆伟瑜,美国斯坦福大学教育学硕士盛天意与云南省昆明一中分校金岸中学高三学生孙陈缘圆先后做了《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口述历史研究》《骆骆声——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见证者计划——疫情口述史》3个项目的分享;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定宜庄,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姜萌分别讲述了《“文物人”与“人文物”——常人春、常寿春兄弟口述》《公共史学概论》2本图书的写作缘起。
口述历史数据库进入测试阶段
除此之外,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资料馆藏室主任于音作了1次特别分享——首次对外公布口述中心新开发的口述历史数据库。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崔永元压轴登场,详细介绍了该数据库的开发情况。自2002年起,崔永元口述史团队历时18年,收集并整理完成了涉及电影、外交、战争、知识分子和民营企业等领域的口述历史采访影像及大量相关视频、图文和实物资料,同时还是国内外数十个口述历史项目的资料存储基地。
作为中国最大的口述历史资料库,早期的检索系统已不能满足现有需求,“找不到”资料的情况屡次发生,还伴随了其他问题的出现。中心自2011年起不断吸取经验教训,在调研、考察国内外多家相关研究机构和系统开发公司后,最终定自主定制研发,于2020年初正式启动口述历史数据库项目,同年10月完成了基础架构验收,现已进入测试使用阶段。该系统不仅保留了海量的生命记忆与宝贵资料,不久后也将有望成为服务国内外广大口述历史专家、学者、从业人员的又一创造性学术成果。在崔永元看来,数据库的研发,“将使得口述历史的资料和史料有了和以往历史史料不同的特性和特点,为口述历史的研究打开了一个新的意境”。
特殊时期口述史从业者热情不减
自2015年起,口述历史国际周已连续举办五届,吸引了来自中国大陆及港澳台、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数千位口述历史同仁的参与,线上线下逾百万人次的互动,已成为中国口述历史界的重要年度活动。
2020年第六届国际周在特殊时期展开,专业人士、公众参与热情不减,报名参加活动的从业者涉及的项目、机构达220余个,中心新上线网站有关口述历史项目的点击量及国际周期间相关推送阅读总量达数万人次。
中国传媒大学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副主任、口述历史国际周发起人和组委会执行主席林卉表示,在今年疫情之下,有这么多同仁不惧危险,跨越艰难险阻,在解决自己困难之余,还在开展口述周的日常工作,是一个很激励人心、也令人感动的事情。
针对中国口述历史发展的良好态势,美国布法罗大学历史系教授Michael Frisch表示,中国口述历史从业者研究的内容有趣且多样,中国研究实践的关注点与他们十分类似,但拥有截然不同的视角,因此“实现口述历史跨国对话是非常可行的,因为中西方学者是站在同一个高度看待这件事情”。
提及口述历史的意义,美国肯塔基大学图书馆路易布罗迪纳恩口述历史中心主任Doug Boyd认为,口述历史记录普通人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讲述一个更宏大的文化和历史故事,记录这些故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不仅仅是记录这些故事,也要让人们接受和聆听,让口述历史扩大其意义和影响,让口述历史访问与互联网融合,让全球受众都能访问和聆听”。”(照片:崔永元口述历史研究中心提供)